| |||||
| |||||
在澜沧江畔的拉古山上,1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在源源不断地输送出绿色电流。拉古山光伏项目是云南省怒江州在建规模最大、场区地势最陡的集中式光伏项目,规划建设110MW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125MW,采用40个光伏发电单元方阵,并通过新建的35kV集电线路接入大华桥电站110kV升压站。 这座象征着绿色能源未来的工程,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艰难突破与坚持。从复杂的地质条件到土地政策的变更,再到设计方案的调整,项目多次经历停工和复工的波折。在陡峭的山坡上,面对松软土质与坚硬岩石的挑战,施工团队凭借智慧与毅力,一次次重新启程,最终在险境中筑起这座清洁能源的丰碑。 因地制宜 传统、常规与现代运输方式的碰撞 “这项目太难了!”当项目团队第一次踏上兰坪拉古山光伏项目的施工现场时,所有人都发出了同样的感叹。项目坐落于澜沧江畔,山势陡峭如同断崖,坡度最高可达60度。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部分区域土壤松软,难以支撑设备自重和作业振动,而另一部分则是坚硬的岩石,给支架的安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光伏项目施工方式在这里失效,团队不得不依靠更加创新、精细、个性化的方案来逐步破解难题。 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首要难题是材料运输。施工团队引进了用高强度材料制造的卷扬机。这种卷扬机体积小巧、重量轻,能够灵活应对复杂陡峭的地形环境。由于项目施工点分散、作业面广泛,卷扬机可以快速移动,迅速适应不同的施工需求,大大减少了设备搬迁和调度的时间。 由于道路狭窄崎岖,车辆无法进入项目核心区域,原始、传统的人背马驮发挥了重要作用。施工人员负责背着几十公斤的材料在陡峭的山路上来回穿梭,骡马队则负责更大件的设备组件运输。建设团队成员们笑着说:“马帮在我们这里重现了!这种方式虽然原始,但在这些陡峭曲折地段运输,它也是最有效的法子了,也只能用这个法子了。”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在面对地形极端复杂的条件下,在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面对愈发紧张的工期和施工强度,项目团队引入了无人机运输辅助传统运输方式。无人机能够灵活穿越陡峭的山体和复杂的地形,将较小但重要的材料快速、安全地接力倒运至安装地点。在能找到合适施工平台的地方,这种高效但有些“奢侈”的运输方式大大缓解了人力和马力的负担,也提高了整体施工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团队还创新性地在部分有较直运输路线条件的坡度极大的区域引入了轨道车运输系统。轨道车顺着专门铺设的轨道平稳运行,轻松穿越陡坡,将大型设备和光伏支架运送至工作面。这一举措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克服了地形对施工的限制。轨道车的使用能够在极限条件下稳步推进工作,打通了运输的“最后一公里”。 无论是传统的人背马驮极限运输,还是常规的轨道车和卷扬机挑大梁,亦或现代无人机的科技助力,项目团队因地制宜,凭借“传统+常规+现代”的多元化手段,成功克服了运输难题,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征地大考 一场充满艰难险阻的拉锯战 除了地形条件的挑战,征地也是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和障碍。项目1#、2#、3#地块40个方阵约2400亩土地,分布广泛且地形复杂,当地村民以种植和畜牧为生,对光伏项目建设的认知有限,接受度不高,不愿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担心利益受损和环境破坏,出租土地意愿不高。项目紧邻澜沧江,土地的产权错综复杂,涉及多个村民和单位,协调工作步履维艰。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项目团队迅速成立了征地专项工作组,集合了多名征拆经验丰富的成员,与当地政府及业主单位积极对接,与老乡耐心沟通协商。“征地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项目负责人回忆道,“我们花了数周时间挨家挨户地与村民沟通,解释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对环境的保护措施。”经过多轮谈判和耐心地沟通最终换来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与自然抗争 跑出施工建设加速度 征地一完成,项目就进入了紧张的施工状态。夏天,烈日炙烤着陡峭的山坡,工人们在烈日下进行支架安装;到了雨季,情况更加复杂,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还不时发生塌方等地质灾害,施工机械难以进出,施工效率受到严重影响。然而,为确保工程进度,施工团队依然迎难而上,丝毫没有放慢脚步。 “雨季带来了不少挑战,尤其是在陡坡上,泥泞的作业面让施工变得更加艰难。”工程部负责人坦言,“在如此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作业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严重事故。”为保障安全,项目采用“主动防护+被动防护”双保险策略,通过安全绳、安全网、固定支撑点等方式,为施工人员提供全方位保护,并通过安排专人值守、无人机巡检、智能监控等手段,确保施工安全可控,实现了“零事故”目标。 施工团队建立了“周计划+日推进”工作机制,每天晚上召开例会,对当天进度进行复盘,并结合天气、物资、工序衔接等因素,动态调整第二天的施工任务。上下山回营地的路途很长,为了加快进度,工人们几乎全天驻守在工地上。中午,他们在施工现场匆匆吃完简餐,继续投入工作中去。“我们中午就在工地吃饭,吃完马上接着干,这样效率高。”一名工人笑着说道。虽然生活条件简朴,但大家都明白,他们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在为未来的清洁能源贡献力量。 此外,拉古山风力强劲,施工团队通过风荷载分析,优化光伏支架结构,采用双立柱抗风支架,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光伏组件依然稳如磐石。在科学管理和高效组织下,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年底,兰坪拉古山光伏项目成功按期实现两次并网发电目标,获得业主方高度的认可和赞誉。 逐光前行 以奋斗之硕果共赢未来 项目团队始终秉持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好环保责任。在澜沧江沿岸,项目部制定实施的严格的环保监控系统,确保了施工过程中不对江水产生任何污染,污水处理也达到了最高环保标准。兰坪拉古山光伏电站的建设,不仅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清洁能源,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施工期间,项目部积极招聘当地村民参与施工,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光伏安装、设备维护等专业技能,当前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为未来创造更多就业能力,以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 项目全面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万吨,极大地推动了怒江州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典型的山地光伏项目,兰坪拉古山项目的建设经验,为未来同类项目实施提供了宝贵借鉴,特别是在陡坡施工、运输组织、抗风结构优化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 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不仅是一项绿色能源工程,更是施工团队顽强奋斗精神的见证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征地的重重阻碍以及昼夜不停的施工中,建设团队凭借智慧与毅力,克服了一道道难关险阻。随着光伏板渐次铺满山坡,拉古山光伏发电站将为成千上万的家庭输送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这不仅象征着绿色未来,也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建设团队将再接再厉,乘势而上,逐光前行,全力推进后续光伏场区建设施工任务,力争早日实现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为推动怒江地区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势转化,促进地方乡村振兴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绿色新动能”。 兰坪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 兰坪拉古山光伏发电项目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