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横断山脉的苍茫峡谷间,澜沧江水奔腾不息,见证了一位水电人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奉献。他以工地为家,以技术为笔,以水电人的赤诚与坚守,践行着无声的誓言,在崇山峻岭间书写着水电建设的壮丽篇章。他就是水电十四局建筑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兼GS水电站项目总工程师杨育礼——一位扎根一线、技术和作风过硬的水电先锋,更是总工程师队伍中当之无愧的勤勉标杆。 工地为家:一条毛巾被里的坚守 1997年,刚毕业的杨育礼怀着满腔热情和梦想,背着行囊来到中甸螺丝湾电站,从此与澜沧江结下不解之缘。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流域内7座国家级水电站,大朝山、龙滩、小湾、乌弄龙、黄登、TB、GS……,从技术员到总工程师,唯一不变的是奉献江河的初心和一条陪伴他二十多年的毛巾被。同事常常打趣他:“老杨啊,你这毛巾被该退休啦!你瞅瞅这洞眼,跟筛子似的,再用下去怕是要透光咯!” 老杨听了总嘿嘿笑,手里摩挲着毛巾被边缘起的毛球,眼里带着点舍不得:“嗨,对付对付还能盖,你是不知道,这玩意儿跟着我在工地摸爬滚打快二十年了。夏天铺着挡蚊子,冬天裹着暖身子,扔了它,像丢了段日子似的。” 作为技术人员,杨育礼始终秉持“一线工作法”:方案在一线制定,问题在一线解决,真功夫在一线练得。长驻现场的他,每年在工地的日子超过300天,参工以来累计接近9000天。上千个措施的出台,成百个重大方案的编写,数十篇论文的发表,30余项国家专利的攻坚突破,十多项科研、多项工法的参与与主持,见证了他在项目现场的夙兴夜寐,他说:“技术问题不解决,我睡不踏实。”这条毛巾被,承载着澜沧江畔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也温柔紧裹着一名建设者的赤子之心。 坚守本色:横断山脉中的“水电磐石” 初入职场时,杨育礼在螺丝湾电站担任技术员。白天,他与工人们一起参与隧洞开挖、喷锚支护和混凝土施工;晚上,他温习专业知识,对比理论与实践的差异。这种白天工地 “摸爬滚打” 积累实践经验,晚上在灯下 “咬文嚼字” 消化理论知识的日子,让他在螺丝湾电站引水隧洞施工技术和大坝溢流孔临时栈桥设计中崭露头角。荷载试验通过的那一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 两年后,他调至大朝山电站担任混凝土队队长。凭借好学之心和扎实的技术功底,他带领团队优质高效完成了当时亚洲最大尾水岔管施工,最终工程荣获鲁班奖。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技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破解难题的“攻坚利器” 小湾水电站是云南省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共布置两条斜井,每条长度442m,坡度32°。在项目建设中,面对国内长度最大的斜井之一,杨育礼通过总结以往施工经验,针对坡度较缓创新采用全断面一次滑模成型,最终浇筑出外观质量和体型控制俱佳的工程,被业主评为“样板工程”,小湾电站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黄登电站是澜沧江流域建设难度最大的电站。在引水发电系统混凝土施工中,他带领团队提前谋划,通过多次考察、反复论证和工艺实验,成型混凝土平滑光亮、色泽清浅统一、线条分明优美、边框笔直平顺,完全达到了免装修效果。黄登电站成为全国水电站中采用免装修混凝土范围最广的工程,创造了水电建设史上的新标杆。 调任TB电站期间,杨育礼引入纳米无机喷混凝土、无人挖机遥感下井扒渣等新技术,大幅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创新采用《一种高断面地下洞室预留岩盖法开挖施工工法》,不仅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还缩短了工期4个月,为电站提前投产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编制的《一种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岩台切割装置及施工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设计严格的松动圈和平整度要求,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智能建造:地下工程的“革新之路” 随着技术进步,杨育礼带领团队在TB水电站建设“地下厂房智能通风及人群健康在线监测系统”,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能耗降低30%的重大突破,重新制定了地下工程通风标准。他还率先采用无人挖机遥感下井扒渣技术,消除安全隐患,提升施工效率。 在GS水电站导流洞项目中,面对软岩大变形难题,他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组建科研团队,构建数字化指挥管理平台,积极推进绿电大机配套施工,实现隧洞施工全生命周期可视化,为安全高效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薪火相传:点亮青年工程师的“灯塔”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工程公司和项目技术负责人,杨育礼深知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离不开传承。他为每位新人制定成长计划,并亲身施教。在繁忙的施工任务中,牺牲休息时间,结合施工计划亲自牵头组织专题技术交流会,指导青年提炼创新成果;坚持带领青年深入施工一线实战教学,通过QC课题和专利研发等活动,培育青年独立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夜晚的办公室,当青年们抱着图表忐忑敲门时,他笑着问:“今天又卡在哪个弯路上了?”得到答复后,便对着图表边讲解,边批注。他递来的不仅是解困的钥匙,更是点燃前路的理想之光。他以榜样的力量,诠释着责任与薪火相传。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始终按“安全管理制度化、安全设施标准化、现场布置条理化、机料摆设定置化、行业行为规范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要求进行方案编制和现场的实施控制。无论是技术管理、创新创优还是生产管理,他始终秉承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理念。他如扎根绝壁的劲松,以磐石般的意志和精湛的专业素养,诠释着水电人的赤诚与坚守。 如今,他培养的30余名技术骨干已成长为各项目的顶梁柱。他们身上,延续着杨育礼“扎根一线、精益求精”的作风基因。 从螺丝湾电站到GS水电站,杨育礼用二十余载青春诠释了什么是“水电人的作风”。他像澜沧江畔的磐石,以专业为基,以作风为范,在奔腾的江水中浇筑起一座座丰碑。正如他常说的:“建设水电站,不仅要用技术征服自然,更要以作风赢得未来。” (2016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到黄登电站主变室检查指导清水免装修施工,后续黄登主变室免装修混凝土施工工艺精湛,外观光滑如镜,轮廓分明,色调均匀,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取得黄登电站名副其实的一块“样板工程”奖牌,得到了国优评奖组的极高赞誉,为国优金奖评奖奠定基础。杨育礼:左一) (2021年9月30日,华能澜沧江股份有限公司TB电站科技创新推进大会,水电十四局TB项目总工程师杨育礼与参建各方展开交流技术管理、智能建造、科技创新及创优工作。) (2020年11月29日,华能澜沧江股份有限公司TB电站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开启水电建设科技创新新境界,打造托巴电站智能建造新高地”,总工程师杨育礼在展板前给参建各方介绍水电十四局前期开展的科技创新工作。)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