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山河经纬,绘工程蓝图——记湖南攸县抽蓄项目的测量征程

发布日期:2025-11-17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公司 作者:​秦绍严 字号:[ ]

“衡之径庭,潭之门户”,在攸州大地的青山绿水间,湖南省“十四五”能源建设重点项目——湖南攸县广寒坪抽水蓄能电站正拔地而起。这一等大(1)型工程的“眼睛”,是一支由三名老将和四名新兵组成的七人测量队。薪火相传齐上阵,上下同心勇攻坚,“青蓝七人组”随着项目的推进开启了他们的“长征之路”。

朝阳初升,阳光为山峦描上金边,测量人早已在崎岖的山路上投下坚定的剪影,新一天的征程,在晨光与信念中开启。

开山引路:攻坚原始地形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项目进场,测量队便冲在第一梯队,与时间赛跑。

“咱们的活儿,等不起,也慢不得”,队长王文焕的话,成为所有队员心中的准绳。而原始地形的测量,是与大自然的正面交锋,更是一场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

山关村白天气温直逼39℃,身体的体感温度更是常在40℃左右,茂密的林海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无风。队员们扛着沉重的测量设备,在坡度近乎80度的陡坡上艰难攀爬。脚下时有湿滑的苔藓与松动的碎石,周围遍布肆意横生的荆棘与灌木,还有蛇虫鼠蚁。

“竹叶青(一种有剧毒的蛇)盘在树枝上,颜色和树叶几乎一样,让人防不胜防。”老师傅彭正全回忆起与毒蛇的惊险遭遇,仍心有余悸。

“任务不等人,我们慢一天,后续队伍就可能停工一天。”队长老王嘴里常说。为了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测量队员们即便酷暑难耐,也始终“全副武装”——身穿长袖工装、脚蹬长筒水鞋,佩戴口罩,涂抹花露水,一丝不苟地做好自我防护。每当途经易塌陷、易滑倒的险峻路段,他们便手挽手、肩并肩,相互扶持,紧贴粗壮的植被小心前行。一边竭力维持身体平衡,一边时刻准备接应身后的队友。日复一日,脚下那双劳保鞋,也在跋涉中磨破了一双又一双。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使得玉成。一向鲜有人迹的地理坐标遍布了测量人的脚步,筹建期的原始地形测量也渐渐接近尾声,测量队的勇士们用最原始的脚步,一步步踏出了现代化的数字地形图。

穿岩导洞:“把脉”地下洞室

如果说外部测量是“明枪”,那么隧洞内的测量就好似“暗箭”。湖南攸县抽蓄项目施工包含进场交通洞、泄洪洞、通风兼安全洞、连接隧洞等多个洞室,它们如同工程的“地下脉络”,其走向精准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推进。

“矛盾面前不绕道,问题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退缩”,测量队义无反顾地担起了隧洞控制测量、断面测量的重任。

隧洞内烟尘弥漫,能见度极低,大型机械设备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洞内测量,面临多重挑战:隧道内设备设施屡屡遮挡测线,施工干扰频繁;浑浊的空气严重影响测量精度。为提高工作效率,测量队加强各方对接,合理选择在隧道内便于测量的工序间隙进行作业,最大限度降低干扰、保障进度。 

隧道内,隧洞断面测量数据的精度关系到工程是否会发生超挖和欠挖。多挖一方土。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浪费和结构隐患,少挖一铲,则无法满足施工需求。因此,精确的测量数据就如同为隧道“塑形”,确保每一寸洞壁都严格按设计成型。

“洞内干扰大,不能盲目相信单次数据。” 老师傅带着见习生,采用“多次测量、交叉复核”的土办法,一遍遍核对数据,确保万无一失。这份严谨,化作了洞内测量时滴答不止的汗水、图纸作业时不曾熄灭的灯光,汇聚成一个个精准的数据,随着隧洞的有序开挖,凝结成工程进程中一个又一个崭新的节点。

精绣蓝图:深耕道路边坡

如果说测量是“工程之眼”,那么测量队员就是工程的“眼科医生”。他们的战场,从宏观走向微观,于细微之处见真章。

“我们画下的每一条线,都是安全线。”测量队员们说。 

在道路边坡及隧道进出口的施工中,开口线放样与道路断面测量是至关重要的工作环节,直接关系到边坡坡率与填挖高度的精准控制。面对近乎垂直的陡峻坡面,测量队员们毫不退缩,凭借专业仪器精准标定开挖边界,严格把控坡比参数,从源头上防范边坡失稳的安全隐患。针对工期紧张的挑战,则依据现场实际与天气变化,动态调整工作方案,采取分组作业模式,老少搭配,以老带新,充分发挥人员专长与设备效能,显著提升作业效率。

薪火相传:缔造团队合力

测量队中,有像王文焕、方秋平这样经验丰富的“定海神针”,也有像和家森、蔡青佐这样敢想敢干的“后起之秀”。新老协作,不仅构筑起团队坚实的人才梯队,更成为测量工作在艰苦环境中高效推进的重要支撑。

“校准仪器和数据时宁愿多花点时间,也不要造成返工,测量的工作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工作中,这些经验丰富的“老炮”们总是倾囊相授,手把手带领新人,从设备调试到数据收集,在复杂的现场环境中,将“细心”二字刻进每一个操作细节里。在生活上,积极向新员工分享防中暑、防蛇虫的“土方经验”,在隧洞里、在山路间,一次次地叮嘱。而年轻的“新兵”们勤学笃行,他们以更高效的软件处理、更迅捷的数据计算能力,为传统工作方法注入数字化活力。两代人之间知识与经验的流动,正如这隧道一寸寸向前掘进,在传承中延续。

数月的风雨洗礼,2025年加入测量队伍里的“学生军”们早已褪尽稚气,顶得住风吹日晒,看的懂得数据图纸。小和是新生里面的佼佼者,如今的他不仅掌握了全站仪、RTK等关键仪器的操作,更在隧洞断面绘制与超欠挖统计分析中总结出一套实用方法,面对复杂数据和施工图纸时愈显从容。

夕阳西下,又将一天的辛劳收入行囊。测量队员们的身影,在落日余晖中被拉得很长。他们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跋涉、观测与统计。但正是这些脚步“跑出来”的数据,沉默而有力,构筑起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的基石。

经纬之间,是他们对事业的热爱;步履不停,是他们对责任的坚守。工程测量者们用仪器作笔,以大地为纸,默默地将一幅幅壮丽的工程画卷,绘进山河万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