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深处,狂风卷起沙尘,烈日炙烤大地,一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新疆某输水工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S3-1竖井,深度达687米,相当于230层楼高,最大开挖直径9.56米,涌水量高达60立方米/小时。如此规模的超深竖井,在水利水电行业中极为少见。 然而,水电十四局一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团队,凭借科技创新与精细管理,不仅实现了“零事故、超工期、创纪录”的壮举,更将研究成果推向国际领先水平。他们的故事,在地下700米的黑暗中熠熠生辉。 技术攻坚:从“矿山工法”到“水利标杆” 面对强富水地层的复杂地质条件,新疆KS项目团队创新引入冶金矿山行业的正井法施工工法,并针对水利工程特点进行系统性优化。他们采用“四大一深”技术体系——大提升机配大吊桶、大抓岩机出渣、伞钻深孔凿岩、抗冲击组合液压大模板衬砌,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我们像‘地下医生’,用CT级探测和微创注浆为岩层‘止血加固’。”年轻技术员黄胜介绍。通过激发极化法超前探水、精准注浆堵水,团队将涌水量从60立方米每小时降至5立方米每小时,并创下月进尺76.5米的行业新纪录。截至目前,项目已获专利8项、省部级工法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省部级工法的评定严格遵循了相关评审标准,例如浙江省建设厅公布的2023年浙江省省级工法名单,以及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公布2023-2024年度工程建设省级工法的通知。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评价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致。 精细管理:每一米进尺都是效益 在超深竖井施工中,技术突破需与精细管理双轮驱动。项目经理李久源算了一笔账:通过优化施工流程、严控成本,团队将工期从11个月压缩至10个月,直接节约成本500万元。“技术产生效益”的理念贯穿始终——从钢筋下料优化到爆破参数调整,从变更索赔清单化管理到分包商成本动态分析,每一环节都力求“零浪费”。 青春力量:戈壁深处的创新“火花” 这里90后占比80%,他们用“金点子”破解难题:研发超深竖井混凝土垂直运输装置,实现687米深度输送几乎零性能损失;自主完成的“强富水地层700m级超深竖井施工关键技术”,获中国电建创新创效一等奖及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井下无小事,但年轻人敢把‘不可能’变成‘标杆’!”95后技术员张燕杰举起奖状,身后是团队击掌欢呼的剪影。夕阳下,党旗与青年突击队旗在戈壁风中猎猎作响,见证着他们的热血与担当。 如今,这套技术已推广至3个国家重大工程,创造了超亿元的经济效益。从新疆戈壁到滇中群山,水电十四局的青年建设者正以科技赋能工程,以青春丈量大地。 在地下700米的黑暗中,他们点亮了光;在水利强国的征程上,他们正书写新的深度!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