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十四局:“一核七机制”穿透式监管体系激活项目履约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5-09-16 信息来源:项目监管部/军民融合管理部 作者:赵磊 陈敏元 字号:[ ]

面对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工程复杂性不断提升、政策监管日趋严格等多重挑战,水电十四局近年来聚焦项目履约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管理创新,系统构建并深入实施“一核七机制”穿透式监管体系,全面增强项目管控能力与管理效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该体系以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履约能力为核心,通过机制创新与流程再造,实现管理前移、服务下沉、风险预控,显著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和品牌影响力。

“一核”为基:构建项目履约监管评价中心

“一核”即项目履约监管评价机制,是整个体系的中枢和核心。水电十四局建立了科学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进度、质量、安全、成本、合规等23个管理要素,形成《工程项目履约监管要素指标库(2.0版)》。该机制采用“目标设定-过程监控-评价考核”闭环管理模式,实现“公司总部+二级经营单位+项目部”三级协同量化评价。

水电十四局每月定期向决策层和各管理层级反馈项目履约监管评价结果,这些数据成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管理策略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驱动管理决策,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

“七机制”协同:织密全过程穿透式监管网络

七大协同机制是“一核”的重要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管理生态系统:

项目包保责任机制明确了公司总部部门、二级经营单位和项目部各级责任主体的权责界限,压实了项目履约全过程全要素监管包保责任,畅通了沟通渠道,保障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开展。

项目相关方协同工作机制建立了四级联动履约管理工作群,设置业主满意度调查动态反馈机制,实时掌握项目受控状态,及时响应并闭环相关方管理要求,前置化解履约风险。这一机制显著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为市场延续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议优化整合机制通过精简会议数量、提高会议质量,推动项目问题及时解决,化解各类风险,减少现场监管频次,减轻基层负担,体现了监管下沉、管理前移、成本压降的要求。

交叉联合巡查机制组织二级经营单位之间开展交叉检查,压实联合巡查责任,助力项目管理目标实现,营造“比学赶帮超”项目管理氛围,提升公司项目管理整体水平。

安全生产一体化施工日志机制将安全生产要求融入日常施工记录,实时反映安全生产实施体系执行情况,切实贯彻集团“管住计划、管住队伍、管住人员、管住现场”的穿透式安全监管要求,推动安全生产制度和各项要求落实到“最后一米”“最后一人”。

项目履约重大事项报告机制要求第一时间向公司决策层和各管理层级报告项目部制度落实及隐患风险事件的处置与闭环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决策及时、风险可控。

“一月报三简报”共享机制涵盖项目履约监管月报、项目联合巡查简报、农民工管理简报及履约创样板简报,通过系统梳理总结与提炼,为公司各级决策层和管理层及时、准确提供项目管理状态及分析决策依据。

创新“三重奏”,奏响履约管理新乐章

水电十四局在体系建设中突出三大创新点:

分类分级,差异监管。公司实施各层级“双重项目”动态管理,突出重大/重点项目关键环节与核心管控要点,实现差异化、精准化管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的项目,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既保证了监管效果,又提高了管理效率。

清单引领,精准施策。依据项目策划审批成果,按“一项目一清单、一年一清单”方式制定项目履约监管清单,强化过程监管与评价考核,切实解决“策划与实施两张皮”问题。清单管理模式使项目管理目标更明确、责任更清晰、措施更具体。

数据驱动,智慧赋能。公司积极探索“AI+项目履约监管”新模式,依托企项一体化平台,推动监管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提升管理效能与决策水平。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风险的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推动管理方式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防控”、从“被动响应”向“主动管理”转变。

成效显著:优质履约强化品牌竞争力

“一核七机制”穿透式监管体系的实施,为水电十四局带来了显著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公司项目履约品质全面提升,多个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引江补汉、环北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环北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拉哇电站等多个在建项目重大节点安全顺利实现;世界最大地下泵站滇中引水工程主泵房12台机组提前120天全部封顶;浙西南装机规模最大缙云抽蓄、硬梁包电站首台机组安全按期投产发电。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公司优秀的项目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

优质履约为市场开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公司坚持以“现场”保市场、换市场、拓市场,截至今年6月底,新签合同额圆满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公司持续巩固了“地下铁军、水电劲旅、抽蓄王牌”三大核心品牌优势,项目履约监管价值创造能力得到有力彰显。

展望未来,水电十四局将继续深化“一核七机制”与数字技术融合,加快打造智慧履约监管中枢,持续探索“AI+监管”新路径,优化项目管理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十四局智慧”与“十四局方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