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天河”润“北国”——探访南水北调工程里的水电十四局足迹

发布日期:2025-10-23 信息来源:土木工程公司 作者:邓鹏 字号:[ ]

一渠架南北,天河通水来。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远水解近渴”终成现实,中华民族的世纪梦想照进现实。

十多年来,清泉涌动,不舍昼夜,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润泽华北大地,犹如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上,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诗篇。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既道明了南水北调工程深远的战略意义,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

作为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世界跨流域水资源配置的征途中树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碑。中国电建所属水电十四局作为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国家队”,始终紧跟国家战略、服务国之大者,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书写着水电十四局的精彩答卷。

穿城市“心脏”,实现一泓清水的静默穿越

2009年1月,水电十四局承建的焦作2-2工程开工建设。

焦作段是中线总干渠唯一穿越城市中心城区的工程段,协调量胜过以往。征地拆迁涉及燃气、电力、供水、供热、排水以及通讯光缆等复杂管线,还要与小区、学校、政府部门、企业等单位频频打交道。

万事开头难!

项目建设者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组织精干力量与政府、军区、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主动对接、沟通协调,特别是与社区居民建立了24小时随叫随到服务机制,第一时间协调处理人民群众的诉求,用真情打通“最后一公里”。

“征拆协调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们既要懂政策、讲合规,又要讲人情,还要耐得住性子。”参与项目建设的林志斌回忆说。

安全风险大又是一个“拦路虎”。

针对不良地质条件最大洞泾的浅埋输水隧洞——山门河暗渠隧洞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的挑战,水电十四局创新采用“三台阶五步法”的开挖方法,提出了“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十八字施工原则和“先排水、后注浆、再开挖,注浆一段,开挖一段,支护一段,封闭一段”的基本工艺,得到参建各方的高度认可,展现了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硬核实力。

文昌大道公路桥是本标段最大跨度的现浇公路桥,横跨焦作市东西交通主干道,车流量极大。

建设团队反复勘探现场,研究施工解决方案,采取下部结构槽挖护壁和上部结构地胎膜施工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规避了满堂脚手架施工带来的安全风险,于细微处见真章,在平凡中创不凡。

……

风险一个个化解,方案一项项落实,施工进展越来越顺利。在项目施工期间,多次获业主年度建设管理质量先进集体、安全先进集体等奖项。

水电十四局以“敢啃硬骨头”的气魄,将线路长、构筑物多的统筹难题,转化为“分段管控、动态协同”的创新实践,是对“绿色建造”理念的生动诠释,让我们看到,大国工程的推进,始终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同频共振,彰显了中国建造的智慧与力量。

2014年7月,焦作2-2工程顺利完工,“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蓝图成为令人瞩目的实景画卷,更进一步,为华北大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

穿铁路“咽喉”,与复杂地质“巅峰对决”

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全长10.96公里,工程在北京交通的主干线西四环主路以下穿行,所处地层为砂卵石并夹有巨大的漂石。工程沿线要穿越两条铁路和一座地铁站等构造物,而且还有燃气、电力、供水、供热、排水及通讯光缆等100多条。暗涵距桥梁桩基最近只有1米,顶部距五棵松地铁站结构底板仅有3.67米,地铁轨道变形要求高,轨道变形一旦超过5毫米就会造成列车出轨的重大事故。

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如何保证“一不断路、二不影响交通、三不扰民”的“三不”要求?

水电十四局组织精干力量,采用地下24小时连班作业、地面夜间运输的白加黑、五加二作业方案和浅埋暗挖的施工工艺以及使用大口径钢管深孔注浆超前加固技术、桥梁变形控制技术,在砂石最松散的部位采用棚架支护、人工撬挖、手推车运输,以匠心守护安全,用科技赋能施工。

参与项目建设的技术人员回忆说:“我们在川流不息的西四环下面进行着鲜为人知的精雕细琢,以至于西四环附近的居民并不知道在其居所附近进行着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这是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最佳注解。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努力,10.96公里双线地下输水暗涵高标准贯通,地铁站最大沉降3.5毫米,被地铁专家评定为“最成功的穿越”,创造了地下穿越工程的奇迹。

同样,京九铁路穿越工程作为天津干线TJ4-1工程的“咽喉”,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穿越段以粉质黏土、粉细砂层为主,地层稳定性差、渗透系数高,且需在保障铁路正常运营(列车通行密度大、时速高)的前提下,完成地下构筑物施工,施工风险与技术难度位居行业前列。

穿铁工程的攻坚克难,更是一场与复杂地质的“巅峰对话”。

水电十四局以“科技为刃、创新为盾”,组建专项技术攻关团队,创新采用“暗挖+明挖”组合工艺,24小时实时监控铁路路基沉降,圆满交出安全零事故的满意答卷,彰显出水电十四局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攻坚克难、安全管控”的硬核实力。

“国家级工程的建设,从来不是简单的施工叠加,而是技术创新、管理突破与责任坚守的深度融合。”项目原技术负责人方万堂感慨地说。这正是中国工程建设者们的共同信念。

穿白河“经脉”,与生态敏感点的“握手言和”

又清又亮的丹江水,自渠首淅川奔涌而出后,要穿越南阳市最重要的河流——白河。

既要白河不影响“调水的一丝水质”,又要南水北调工程不影响“一缕白河输水灌溉”,这就诞生了南水北调中线的一处重要控制性工程——白河倒虹吸工程,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完美平衡。

白河倒虹吸输水隧洞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黄河以南第一个控制性节点,该隧洞位于河南南阳横穿白河,比河床高程低18米,地下是穿越砂层、砂卵石层、卵石层、软岩层,汛期施工安全风险高,水头高、透水性好,抽排水、基础开挖施工难度大。

时任南阳白河倒虹吸项目部副经理王鹏说:“横穿白河河底,首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证的要求,工程利用渠道里水流自身的压力,从进口进入河底,然后再从出口出来,这样既保证了白河正常的输水、灌溉、泄洪要求,又保证了水质的要求。”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项目管理团队认真研究当地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多次探勘现场,研究提出“汛期施工两岸,再分三个枯水期施工左、右岸河段和河道中间段,分两次导流”的施工方案,降低了施工风险和施工成本,展现了科学施工的智慧。

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河海大学确定渗透率,开展实验段防渗试验确定防渗效果,基于先进的科技手段测出河床地质情况和渗水流量,围绕着“堵、引、排”三字方针,提出了“纵向分段、竖向分层、横向堵排结合”的开挖排水方案,最终确定了“堵、抽、排、吸”四字施工工艺,完美地解决了高水头、高渗率、软岩地质情况下的防排水施工难题,为同类型的工程开创新的施工方法,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统筹规划到细节管控,从技术创新到安全保障,水电十四局在项目建设中,始终以卓越的施工能力、前沿的技术水平与高度的责任担当,攻克一系列行业难题,不仅为国家重大输水工程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电建”的品牌实力与央企风范,展现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担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笔下壮阔悠远的长江,自雪山而来、奔涌向东,在丹江口跨越千里北上,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据统计,南水北调一期工程累计调水742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1.14亿人,书写了跨流域调水的人间奇迹。

10月13日,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开幕,发布了“2025年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功入选,为全球水资源调配与生态优化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在世界工程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南水北调工程开通十年后,水电十四局与南水北调的精彩故事在引江补汉、云阳抽蓄等方面还在续写,仍在共同书写着中国水利建设的精彩华章,必将为构建人水和谐的美好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