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彩云之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一片闪耀着科技与绿色光芒的奇迹正在高原之上崛起。2024年12月24日,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一期项目正式并网发电,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能源建设领域激起千层浪。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施工最高处达5300米,创造了世界光伏电站最高海拔的新纪录,成为全球能源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新星,而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正是这一世界之最的主要缔造者。 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作为华能澜沧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使命。一期项目占地面积达1900亩,约等于177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在海拔4800米至5300米的区域内,有序建设了32个光伏阵列区,安装了近20万块双面双玻光伏组件,总装机规模达10万千瓦。这些光伏组件采用了先进的防雪超透薄膜技术,利用高海拔地区充足的光照、积雪高反射率和漫反射效应,实现了光伏板正反两面同时发电,有效提升约2.2%的发电量,为清洁能源的高效产出提供了有力支撑。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1.58亿千瓦时,能够满足约5.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7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4万吨,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深远。 建设挑战:突破“三极三大三无”困境 纳古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之路可谓步步艰难,它所面临的挑战堪称世界级难题,集中体现为“三极三大三无”的困境,每一项挑战都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横亘在水电十四局建设团队面前。 自然环境挑战。纳古项目场址高程处于4800米至5300米之间,堪称“世界屋脊”。极高海拔引发严重高原反应,建设者们常感头痛欲裂、呼吸困难,初到这里每前行一步都似背负千斤重担,不少人始终不能适应这里。极寒气候使施工环境异常艰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多摄氏度,滴水成冰,机械设备油箱常被冻住,无法正常启动。场址周边自然环境恶劣,狂风呼啸、飞沙走石,极端天气如冰雹频发,对施工人员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而极短的无霜期,每年仅短短数月,致使施工时间极为紧迫,工程推进的每一寸都弥足珍贵。面对这般环境,建设者们承受着巨大挑战和压力,却始终坚守岗位,毫不退缩。 施工难题。施工难度大是项目面临的一大挑战。在超高海拔地区,运输困难重重,道路崎岖狭窄,大型施工设备难以运达现场,许多物资都需要依靠人力和小型运输工具一点点搬运。冰碛砾石堆积区的岩石坚硬且凹凸不平,传统的施工方法根本行不通,建设团队只能另辟蹊径,将“石头山”转化为平顺的地基,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职业健康安全挑战大,高原反应导致人员身体不适,容易引发各种疾病,施工安全保障难度极大。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项目部在项目场区配备了高压氧舱、氧气瓶等,建立了有效的快速送医抢救机制,为建设者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管理跨度大,项目区域广阔,各个施工点之间距离较远,一些区域通讯信号很不稳定,协调管理复杂。建设团队建立了高效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决策迅速执行,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技术空白与施工先例缺失。国内无冰碛石砾区域光伏施工先例,一切都需要建设团队自己摸索。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他们不断尝试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找到了适合该区域的施工方法。超高海拔极短无霜期光伏施工技术空白,面对这个难题,项目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研发出了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施工技术。地理无人区的困境也给项目带来了诸多不便,周边10千米半径内仅110千伏升压站旁有拖龙小组,物资供应和生活保障成了大问题。道路崎岖蜿蜒,多为盘山土路,一面是陡峭的悬崖,一面是高耸的山壁,不时还有山石滚落,路况之差令人望而生畏。运输车辆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不仅速度缓慢,如同蜗牛爬行,还时常面临山石滚落给车辆带来的危险。为此项目团队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对巴美公路进行扩建施工和路基换填施工,打通了这条物资运输生命线,采用爬山虎运输车进行材料转运,每一次物资的成功运达,都像是一场来之不易的“战斗”胜利,为项目的推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攻坚克难:创新驱动突破困境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水电十四局的建设团队并没有退缩,他们充分发挥智慧和勇气,以创新为驱动,在技术、施工方法和发电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攻关。在冻土开挖打桩方面,建设团队研发了专门的冻土打桩设备和工艺。传统的打桩设备在高原冻土上根本无法施展,就像拳头打在硬石板上,毫无作用。建设团队通过多次试验,采用了加热破冻与强力冲击相结合的方式,先利用特殊的加热装置对冻土进行预热,使其硬度降低,再使用大功率的打桩设备进行快速冲击打桩,成功解决了冻土打桩的难题,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桩基的稳定性。 施工方法创新。针对冰碛砾石区域施工,建设团队采用了独特的施工方法。冰碛砾石堆积区的岩石坚硬且凹凸不平,传统的施工机械难以作业,就像在布满巨石的道路上开车,寸步难行。建设团队用液压破碎锤把较大的石块破碎成细小的石渣,再用这些石渣填筑石块间的空隙,将“石头山”转化为平顺的地基。这个过程就像是精卫填海,虽然艰难,但建设团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着工程。在沼泽区域施工时,首先,他们利用先进的地质勘探设备,对沼泽地的地质结构进行精准探测,绘制出详细的地质图,为后续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打入高强度的混凝土管桩,深入地下稳定层,为地基提供坚实的支撑力。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速度和机械荷载,采用分段施工、逐步推进的策略,确保每一步施工都扎实可靠。施工人员还需时刻密切关注地基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沼泽地上筑起了稳固的基础,为光伏支架的安装和后续工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提升发电效率。为了解决重冰凌光伏板热效率提升问题,建设团队研发了一种防雪超透薄膜,给光伏板穿上了“冲锋衣”。纳古项目所在地每年有近9个月的积雪覆盖期,长时间的厚重积雪严重影响光伏电站发电效率和系统稳定性。这种防雪超透薄膜不仅不影响光伏板发电能力,还具有成本低、施工便捷、除雪快等优势。当积雪覆盖在光伏板上时,薄膜能够快速融化积雪,让光伏板迅速恢复发电功能,有效提高了光伏设备利用小时数,能提升约2.2%的发电量。建设团队还通过优化光伏阵列的布局和角度,充分利用高海拔地区的光照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发电效率。他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和光照条件,对每个光伏阵列的朝向和倾斜角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和调整,确保光伏板能够最大限度地接收阳光照射,实现了发电效率的最大化。这些创新举措,让纳古光伏发电项目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依然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树立了新的标杆。 团队力量:坚守奉献铸就辉煌 在纳古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现场,建设者们的身影如同高原上坚韧的格桑花,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着美丽光彩。他们住在海拔4300米的营地,每天摸黑起床,喝上一杯暖暖的姜糖水,背着沉重的工具,徒步前往施工地点。在高寒的环境中,他们呼出的气瞬间化作白色的雾气,与冰冷的空气融为一体。在沼泽区域,他们的双脚常常陷入泥潭,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力气,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在冻土施工时,他们的双手被冻得通红,甚至长满了冻疮,但依然紧紧握住工具,坚定地进行着打桩作业。他们是高原上的坚强勇士,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为项目的建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纳古光伏发电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紧密协作。水电十四局的施工团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精心组织施工。他们在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设计团队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难题。各部门之间也密切配合,物资部门保障了施工物资的及时供应,安全部门确保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后勤部门为施工人员提供了贴心的生活保障。保节点抢工阶段,重庆、滇东南项目建设团队最大限度派出精干团队奔赴支援,不畏高海拔挑战奋勇“助战”,正是这种“团结互助、无私奉献、拼搏担当”的纳古精神,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创造了闪耀夺目的世界之最。 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以“光伏+基础设施提升”和“光伏+就业”等举措,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项目建设带动了当地交通条件的改善,新建和拓宽了多条道路,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项目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许多当地居民成为了项目建设的一员。他们在参与项目建设过程中学习到了新的技能,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实现了清洁能源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随着华能纳古光伏电站一期项目的成功并网,建设团队对后续项目建设充满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光伏组件将在这片高原上熠熠生辉,进一步扩大项目的装机规模,提高发电量。我国的清洁能源发展也将在新版图的加入后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清洁能源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更大的比重,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保障。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将继续发挥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在清洁能源领域创造更多的“世界之最”,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让绿色能源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