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盾构施工方面,提起“毛老师”杨武,周围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1981年出生的技术骨干,从2009年的管片拼装手起步,历经盾构司机、技术主管、经理助理等多岗位淬炼,如今已成长为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B4标盾构/TBM施工经理部副经理。十六年光阴里,他用“毫米级”的细致入微,将“工匠精神”刻进每一环管片、每一寸掘进,成为掘进工程公司盾构施工的“行走标尺”。他的工具箱里永远摆放着测量仪器,他的工作日志写满了地层参数,同事们说:“跟着毛老师干,连螺丝钉的位置都透着讲究。” 拼装手的“毫米哲学”:从管片缝隙里抠出精度 “为什么叫杨武‘毛老师’?”“最初觉得他对细节的极致苛求近乎吹毛求疵。”徒弟施留川摩挲着案头泛黄的配比图谱笑着说,“他连螺栓扭矩都要精确到0.1牛·米。‘毛老师’称呼就由此传开了。其实,看似小题大做,实则是精益求精。” 2009年,28岁的杨武走进天津地铁2号线工地。作为第一批被专门培养从事盾构工作的“新生”,他在前辈带领下开启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拓荒之路。 “杨武这小子,连螺栓孔的对齐角度都要用卡尺量。”时任拼装手的班长回忆道。在天津地铁项目,杨武用铅垂线标记管片圆心,用扭矩扳手精准控制螺栓紧固力,将管片拼装偏差控制得远低于施工规范要求。2010年春节,盾构机穿越天津中心城区,杨武连续48小时驻守盾尾,通过实时监测盾尾间隙并调整拼装姿态,最终顺利完成穿越工作,成为水电十四局盾构施工的经典案例。 盾构司机的“地层密码”:从参数波动中读懂地质一线 2011年转岗盾构司机后,杨武的“细致”升维到对地层的精准掌控。在2012年西江盾构隧道施工中,面对当时国内首个3%坡度的泥水盾构挑战,他独创“地层指纹法”——通过分析渣土颗粒级配、泥浆比重变化,建立起地质条件与掘进参数的对应模型。 “他能从刀盘扭矩的0.1兆牛波动中判断掌子面岩层变化。” 时任项目经理称赞道。在穿越西江江底复合地层时,杨武发现渣土温度异常升高,立即判断刀盘结泥饼风险,果断停机开仓检查,避免了价值千万的设备损坏。凭借这套“望闻问切”的地层诊断术,他在四年盾构司机生涯中,零事故累计掘进12公里。 管理岗位的“进阶之路”:从技术尖兵到项目管理者 2016年,杨武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担任成都地铁18号线经理助理,开启从技术骨干到复合型管理者的关键蜕变。成都地铁18号线施工面临长距离、大直径的施工特点,其中长距离盾构施工对管片、砂浆、管线等盾构施工材料的运输时效性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针对此情况,杨武带领研发团队开启长距离盾构法施工浮动错车平台应用技术的研发工作,通过对浮动错车平台下井位置的拟定,形成了浮动错车平台的加工图纸,并组织团队成员对图纸进行评审,最终高效完成盾构施工运输工作。浮动错车平台在隧道内投入使用后,圆满完成了项目施工主要内容及运输要求,盾构掘进效率最高达到单日13环,也为今后长距离、大直径盾构法隧道施工材料运具运输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2022年,杨武调任温州瓯江引水隧洞TBM项目,负责国内罕见的输水隧洞双护盾TBM下穿高速铁路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他的办公桌上仍摆着泛黄的《盾构隧道施工手册》,书页间夹着2009年首张管片拼装偏差记录单,杨武将“好学善研”运用到每一项工作中,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施工任务。针对长距离大坡度反坡的排水情况,他对运行设备及管路配置进行研究,通过实现TBM一站式排水,减少了运行期维护保养人员及设备配置。通过对TBM后配套进行改造,将TBM掘进石碴和辅助材料分离运输,采用连续皮带出渣,避免电瓶车出渣随距离增长产生的空窗期对TBM掘进的影响,将单日最高掘进效率提升至26米,月最高掘进效率提升至507米,刷新区域同类工程纪录。 “毛老师”的匠心传承:从技术骨干到育人先锋 无论岗位如何调整,杨武始终保持着“传帮带”的热忱。他独创的“三维教学法”——理论授课、模拟操作、实战带徒,培养出23名技术骨干。 2020年,在成都地铁19号线富水泥岩地层施工中,杨武带领团队研发“渣土改良配比系统”。这套系统通过低浓度的高分子水聚合物溶液,将水聚合物溶液与泡沫分别注入盾构机土仓内,从而降低渣土自由水含量,提高渣土改良效果。“有次他盯着监测屏突然喊停止掘进,我们都以为出了大事,结果他指着0.3%的渣土含水率波动说‘这里要调发泡倍率’。”施留川笑着摇头,“当时觉得这师傅太‘较真’,直到后来看到他抽屉里整整齐齐码着的2087组监测数据,我才明白何为匠人、匠心、匠智。那是他连续90天驻守井下,每隔15分钟记录的原始数据,手绘的147张渣土颗粒级图谱,更是珍贵的一手教学素材。” 随着系统上线,盾构机日均掘进效率从1.5环跃升至5.4环,提升幅度达260%。当团队在庆功会上向“毛老师”竖起大拇指时,这个曾略带调侃的称呼早已化作对匠人精神的由衷敬意。那些被反复推敲的毫米级参数、被无数次涂改的配比公式,最终都化作隧道壁上严丝合缝的管片,成为“专业”最生动的注脚。 如今,44岁的杨武在大家眼里就是盾构施工技术方面的“活字典”。在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办公区,同事们常看到他对着TBM掘进三维模型沉思,手中的铅笔在图纸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参数。那些旁人难以理解的数字,是他与地层对话的密码。 “搞盾构就得像绣花一样,差一针都不行。”杨武常说。从渤海之滨到珠江之畔,从地铁隧道到跨流域调水工程,他用十六年时光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坚持。当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刀盘再次转动,这位“毛老师”正用行动续写着新一代工程人的奋斗篇章——在地下千米的黑暗隧道里,用细致入微的光照亮前行的路。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