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混凝土公司党总支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聚焦“配合比优化、外加剂自研、资产盘活、数字化赋能”四大核心领域,激发党员先锋作用,推动技术攻坚与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党员扎根一线、青年创新攻关、专班精准施策,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的阶段性目标,更在竞争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混凝土方案”。 配合比优化:降本增效的“技术密码” 混凝土行业长期面临“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局,传统生产模式依赖高标号水泥和单一掺合料,导致胶凝材料用量居高不下。面对这一难题,党总支以精细化质量管控为抓手,成立“贺双喜职工创新创效工作室”,由党员骨干带领青年技术团队扎根一线,开展专项试验攻关。在粤西管片厂项目中,创新采用P.O42.5水泥替代传统高标号水泥,结合“双掺技术”(S95矿粉与Ⅱ级粉煤灰),成功将C55管片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降至440kg/m³,较行业平均水平减少40kg/m³,单方成本降低10元,既保障了质量稳定性,又实现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此外,团队还针对不同项目环境制定差异化配比方案,如在高温高湿地区增加缓凝剂比例,在低温环境下优化早强剂用量,进一步拓展了技术的适用性。 外加剂研发:打破“卡脖子”的技术突围 外加剂是混凝土质量的核心要素,党总支瞄准行业痛点,组建“砼创先锋”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由90后党员刘子泰牵头,整合技术资源开展自主攻关。研发初期,团队面临低胶材用量导致的混凝土流动性差、易离析等难题。通过反复试验,他们创新性地引入分子结构改性技术,研发出兼具降黏、提浆功能的高效外加剂,并在粤西管片厂、引江补汉等重点项目中完成应用验证。成果显示,单吨外加剂成本降低500元至700元,同时大幅提升混凝土工作性能,为行业低成本、高质量生产提供了新方案。 资产盘活:唤醒“沉睡资源”的绿色实践 随着业务快速拓展与项目阶段性调整,公司混凝土搅拌站、砂石系统等设备闲置问题日益凸显。截至2024年,公司转至混凝土公司闲置设备总原值达6563.05万元,净残值647.06万元,大量设备因无专人维修管理,或者与项目需求暂不匹配而长期“沉睡”,不仅占用仓储资源、增加维护成本,还严重制约公司轻资产化运营与效益提升。针对设备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党总支成立“设备盘活党员专班”,采取“分类评估、翻新升级、灵活调配”三步策略,激活闲置设备价值。专班对127台套设备逐一“体检”,通过模块化重组、智能系统升级等手段,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在引江补汉、兴义高卡水库等项目中,翻新设备与新建需求精准匹配,累计盘活设备原值3143万元,节约采购与运维成本超千万元,走出了一条轻资产、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数字化赋能:重塑管理的“智慧引擎” 为破解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风险高的难题,混凝土公司党总支推动数字化转型,组建青年党员突击队,开发智能管控系统。在生产端,研发“自动化远程控制系统”,实现拌和站、砂石生产线、预制构件厂的无人化操作。以引江补汉项目为例,系统上线后,操作人员从12人减至3人,生产效率翻番,年节约人工成本超百万元。在安全端,结合施工项目建设实际与现场摄像头及安全帽联动,研发具备可视化、AI对话、行动轨迹技术的安全帽及可识别安全帽佩戴、火苗等风险源识别的算法摄像头,突破传统的管理人员现场监督检查模式,转变为远程监督检查。材料管理方面,上线“智能过磅系统”,通过雷达测量与数据自动录入,杜绝人为舞弊。设备管养则依托“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此外,混凝土公司整合生产、库存等数据,构建“经营决策驾驶舱”,管理者可通过可视化看板实时掌握成本、进度等关键指标,提升决策响应速度。目前,混凝土智能管控系统已在两河口混蓄项目完成试点,实现从拌制、运输到振捣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推动技术成果标准化输出,助力行业整体升级。 党建领航风帆劲,实干担当创未来。混凝土公司将继续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以技术创新拓展降本空间,以数字转型赋能管理升级。以“闯”的锐气、“创”的胆气、“干”的底气,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彰显央企担当,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混凝土方案”!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