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深圳市公明水库-清林径水库连通工程(以下简称“公清项目”)位于深圳光明、龙华、龙岗三区境内,在深圳龙岗雁田水库、金桔子农庄,常能看到4个头戴红色安全帽的青壮年。他们背着测量仪器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间,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同伴的呼应声。 39℃的湿热空气里,有人爬上湖泊堤岸调试设备,金属支架被晒得发烫;有人弯腰穿过红树林湿地,激光测距仪的光点在树根间闪烁。无人机嗡嗡飞过蓄水区上空时,他们边擦汗边盯着监测屏幕,手持相机还记录着四周的杨梅树和白鹭。“风雨无阻跑外业,火眼金睛定点线。”这是水电十四局公清项目测量队的2024年终总结。 测天量地起鸿蒙 2023年,深圳八月的热浪里,测量队钻进了两三米高的芦苇丛。柏兴洋的工装裤刚被红泥染出斑块,又在陡坡滑倒时添了新伤。“这鬼地方,我们平时做农活都是绕着走!”路过的农民伯伯调侃道。测量队长柏兴洋笑着抹着汗,带着队友架起全站仪。突然,棱镜杆上惊起一条竹叶青,小陈和梁公卿两个年轻人吓得摔作一团。 暴雨总爱挑在数据采集关键时候来。那天他们刚在五六十度的斜坡上标记好放样点位,瓢泼大雨就浇透了仪器。柏兴洋把全站仪捂在胸口,小陈攥着GPS手簿蜷在防水布里。关雪文的工装裤渗着红泥水,却死死护着记录本:“最后一个数据了,坚持住啊!” 深夜的雁田工地,旋喷桩机吐着水泥浆,小陈的劳保鞋陷在泥浆里拔不出来。“小心!”柏兴洋吼着拽回差点踩空的队友。暴雨突至时,六道探照灯在积水中摇晃,测量组用身体围成“挡风墙”。“178号桩位三维坐标确认!”对讲机里传来消息时,东方已泛白,泥浆倒映着他们胡茬上的水珠。 “咱们这活计,跟绣花似的。”休息间隙,老师傅老赵掏出磁吸定位模板,“啪”地贴在钢管上,“瞧,比量尺寸快三倍!”新研发的AI算法更神奇——暴雨中误差能降七成。但最让柏兴洋骄傲的,是暴雨夜抢出的386根桩位数据,那是他们用体温焐热的精准。 从披荆斩棘的荒山到钢筋水泥的战场,测量员们扛着仪器走过四季。当雁田工区安全标准化布置在毫米级的坐标网中延伸,那些被红泥浸透的工装、被暴雨泡皱的图纸、被汗水模糊的对话,都化作了滋润公清大地的无声细雨。 经纬毫厘筑金汤 2024年春夏之际,项目进入百米级地连墙浇筑阶段。为确保稳步度过汛期,测量队应用“GPS+CAD智能放样”技术,将项目边坡开挖效率提升40%,节约工期23天。在这场竖井地连墙的毫米之战中,测量毫米级精度要求严苛——误差不超过5毫米,稍有偏差将导致墙体渗漏。柏兴洋带领团队实施“三级控制测量法”,在竖井周边布设多级加密点,形成立体控制网。 一次深夜,暴雨导致基准点位移,柏兴洋冒雨冲入现场,带领团队连续工作12小时重新校准。“数据不过夜是我们的铁律!”他声音沙哑却坚定。最终,竖井定位精度达标,为隧洞贯通奠定基础。“我爸爸在建地下长城,他是这座竖长城的‘织光者’‘校对表’。”柏兴洋闺女说道。 2024年7月,台风“摩羯”逼近深圳。测量队接到紧急任务:南坑工区第4级边坡要完成最后一次坡面及坡脚线测量定位。队员关雪文和同事顶着狂风架设仪器,对讲机里传来安全员的警告:“风速超标,立即撤离!”但他们坚持测完最后一组数据。返程时,山路已被倒伏的树木阻断,他们摸黑徒步两小时才回到项目部营地。 “那晚食堂大厨李哥给我们开的小灶是我吃过最香的一餐。”关雪文笑道。测量队“逆风前行”“迎难而上”的精神,让团队全年提前20天完成排水渠、竖井等关键节点的放样任务,为后续的安全高质量施工打下基石。 星雨量天润鹏城 2025年,公清第二个元宵节的月亮爬上金桔子农庄时,测量队破天荒提前两小时收工,这群把工装穿成第二层皮肤的人,终于望见了地平线上的万家灯火。新员工小李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掏出一袋河南烙饼,包装上还沾着红泥。“俺娘寄的,说给深圳项目娃尝尝正宗河南面饼。”众人就着矿泉水啃烙饼,关雪文指着天上月晕:“看,明天又是好天气呢。”笑着把最后一口饼塞进嘴里。 清晨五点的园山街道还裹着薄雾,测量员梁公卿的手机闹钟第二次响起。室友在睡梦中咕哝:“又赶早班?”“今天要给龙口阀井冠梁施工立模放线复核,得赶在浇筑前……” 雁田通风井施工现场,竖井冠梁台面骄阳似火。关雪文趴在50米深的竖井边查看着井内施工情况,“关哥,冰镇绿豆汤!”新来的大学生小李和小裴从安全防护梯中探出头,手里的保温杯外壁结满水珠。忽然山间一阵狂风卷起手中的图纸,七八双手同时扑向空中翻飞的白纸,“抓到了!”小李的欢呼惊起白鹭,那张沾着红泥的图纸最终稳妥地压在了全站仪的箱子下。 “今晚必须完成第12仓复核!”在南坑泵站,柏兴洋沙哑的声音伴着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暴雨预警让所有人的神经紧绷,手电筒光束在仓壁上织成光网。远处忽然传来欢呼声,他们比预警提前了七分钟完成了最后一个模板定位点标记。忽然乌云散开,风轻云淡,“测量放样、监测报验要恪守‘精益求精,准确无误’的底线原则,把稳精度‘方向标’。”测量监测队在2025年度计划里写道。 事在足下莫等闲 2023年10月,在金桔子农庄初见到测量大队副队长关师傅——大家口中的“关公”,他在外拿着从来都不离手的专业测量仪器,头顶金黄色草帽,腰间别着记号笔、本子、镰刀、花露水和藿香正气水,身上是一套轻薄透气的深蓝色“中国电建水电十四局”工作服,脚踏戴着铁盖的劳保鞋。 “累不累,小伙子。”“今天遇到十米长的一条蟒蛇嘞!”“我们拔腿就跑,差点被抓去肚里煲汤了!”关师傅总是以最乐观的心态激励着我们,他说,小伙子,你看这荒郊野岭环绕二十几公里的路,一天走完是不现实的,但是分2个月、3个月走那就很轻松了,人最怕放弃,凡事笃定做下去,那就没难事!关哥的笑容很有感染力,“精益求精求增益,事在足下莫等闲。”这是测量队给青年的实践启示。 600天翻越山岭500余次,与毫厘较劲的“大地绣工”,矢志不渝的公清人把青春刻进等高线、嵌进经纬线,以“四特”精神为帆,奔赴未来、输水为民,做“知重负重、知难共进、知道做到”执行力文化忠诚的践行者,用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清晨,交上600个日夜居民汩汩清泉的赴约答卷。在不久的将来,公明和清林径水库的水流过他们丈量过的土地直抵市民水杯中,那些被骄阳晒褪色的工装、磨破的膝盖、深夜保温饭盒的温度,都成了这座年轻城市最温润的底色。 关雪文和小李 关雪文在监测竖井浇筑数据中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