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雅砻江的浪涛拍打着深邃峡谷,两河口的晨曦徐徐点亮进水口门机钢架,一群身着灰色工装的身影已在水电站的轰鸣声中开启新一天的忙碌。 母亲节前夕,这群常年在西南深山河谷间奋战的水电工人,用自己的方式,将对母亲的思念化作一封封跨越地理阻隔的“山河家书”。 水电站检修工程的周期性特征让坚守岗位成为常态。据项目部统计数据显示,93%的工人年均回家不足3次。高原地区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检修空窗期与节假日往往错开,团聚更是成了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现代水电人身上有了新注解。 光明使者:检修队的无声坚守 “每个螺栓都需要检查紧固,定子绕组必须逐项检测。”5月11日晚上11点,两河口检修队副队长宗凡仍在计划5号机第二天的工作事项。这位30岁的工程人手机里存着密密麻麻的待办清单,从端子紧固到机组试运行的全面检查,每个细节都关乎汛期千万家庭的用电安全。他的工装口袋里常备着一包润喉糖——长期在震耳欲聋的机组旁指导作业,嗓子早已沙哑。 为确保6台机组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全面检修,宗凡带领的这支平均年龄27岁的60人团队,正与汛期倒计时赛跑。晨光未露时,他们的头灯已在机组廊道中亮起;深夜的江风吹过坝顶,工具间的灯光仍未熄灭,如此连续奋战了90多天。 5月12日清晨,控制室电子屏显示“距汛期启动还有19天”。当城市里的康乃馨开始绽放,宗凡在工具间匆匆吞下泡面时,手机突然震动——是母亲的视频来电。画面里65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用手轻抚着屏幕上儿子沾着油污的脸说:“你守着电站,妈守着你,等汛期过了,妈给你炖最爱的莲藕汤。”工具架上并排摆放的安全帽,映着视频窗口里母亲的白发,像一道无声的年轮。 花信为约:光阴与谁期 “母亲总说工地是我的第二个家,但我知道她也在数着归期......” 在四川两河口水电站施工现场,来自云南昭通的电工张师傅已连续四年缺席母亲节团聚。“每次视频通话,母亲总把手机镜头对准窗台上的盆栽,说‘你看,你去年寄的杜鹃开得多好’。”张师傅说起这话时,眼中满是温柔与愧疚。那盆杜鹃,是母子之间无声的约定:花开时盼归,叶落时寄思。 就如唐代诗人杜甫“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慨叹,这群建设者只能将乡愁深埋在水轮发电机组昼夜不停的轰鸣声中。 水电母亲的“双重身份”:被思念者亦是奉献者 在两河口水电站资料室,赵姐正伏案整理资料,电脑屏幕的蓝光映照着她略显疲惫的脸庞。作为资料员,她的故事,折射出水电家庭特有的生态光谱。多年前,在澜沧江畔的水电建设工地上,她与技术员陈师傅因工作结缘。彼时他是机组安装的“钢铁裁缝”,她是图纸堆里的“数据诗人”,两颗心在焊花与数据间悄然共振,这座电站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而今,陈师傅远赴缅甸瑞丽江电站执行跨国检修任务,赵姐将幼子托付给七旬婆婆,转身成为工地上的“后勤母亲”。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工地渐渐安静下来,赵姐总会独自坐在资料室里,借着灯光缝补同事们破损的工装。针脚游走间,手机界面跳出婆婆微信发来的孩子熟睡照片,她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却泛起了泪花。稚嫩的轮廓与《游子吟》的诗句在脑海中交织,“临行密密缝”不再是游子衣襟上的牵绊,而是化作水电女性双重身份的注脚——她缝补的不仅是磨破的袖口,更是为远离家乡、奔赴一线的工友们抵御风雨的温暖铠甲;婆婆替她抚平的也不止孩童的衣褶,更是一代代水电母亲用皱纹编织的守护网。 这种跨越地理与代际的接力,恰似两河口水电站泄洪洞中奔涌的江流:陈师傅在瑞丽江校准机组的精度时,手中扳手丈量着与家乡月亮的距离;赵姐整理项目归档资料时,键盘敲击声里藏着对幼儿咿呀学语的歉疚;而千里之外,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正握着孙辈的蜡笔,在作业本上描画“爸爸妈妈建大坝”的稚嫩蓝图——三代人的命运,就这样被浇筑进国家能源动脉的混凝土中。 江河为证:奉献精神在时代长河中奔涌 暮色降临,雅砻江的浪花裹挟着高原的月光奔涌向前,现代水电工人用焊枪与混凝土在峡谷间书写着时代的誓言。 母亲节前夕,这群扎根江河的建设者将对母亲的思念凝成“山河家书”——有人借5G网络带母亲“云游”百米坝顶;有人在压力钢管的焊缝旁写下《游子吟》的句子,让“临行密密缝”的牵挂与钢铁融为一体。 他们的汗水汇入江河,点亮千里之外的万家灯火,却将团圆的心愿深埋于横断山脉的褶皱。正如项目部员工们所说:“水电站是献给国家的勋章,而母亲的银发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星河。” 这奔涌不息的江流,既承载着现代水电人“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也流淌着千万水电家庭跨越时空的守望与深情。 江河作信,群山为证,两河口水电人的这份深情与坚守,将与江河一同奔涌,永不停息。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