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龙”成长记:引江补汉工程土建8标隧洞重机作业队的奋进征程

发布日期:2025-04-08 信息来源:土木工程公司 作者:桂彤语 李明泽 摄影:蒋越 字号:[ ]

在南水北调国家水网工程的关键项目——引江补汉工程的施工现场,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扎根隧道深处,用汗水与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以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工程建设立下赫赫战功。

他们,就是水电十四局引江补汉工程土建施工及金结机电安装8标项目经理部隧洞重机作业队。在南水北调国家水网工程建设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中,隧洞重机作业队凭借突出的表现,及其先进的经验做法,荣获了“突出贡献班组”荣誉称号。

以机械化赋能,锻造绿色施工新标杆

引江补汉工程的19号、20号平洞施工,面临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严苛的环保要求。隧洞重机作业队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科技创新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致力于打造绿色施工的新标杆。

在传统的隧道施工中,凿岩台车危险系数高、效率低,成为制约施工进度和环保目标实现的瓶颈。为此,隧洞重机作业队自主研发了凿岩台车智能控制系统。该系统就像给凿岩台车装上了一颗“智慧大脑”,通过实时监测和动态优化钻进参数,不仅有效避免了过度钻进造成的能源浪费,还将单循环能耗降低了30%。与此同时,隧洞重机作业队创新实施“错峰作业+能量回收”模式,巧妙利用电网负荷低谷期进行施工,减少用电成本,并通过能量回收装置,将设备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供后续使用。这一举措使设备综合能效大幅提升25%。

在施工进度上,当传统钻爆法日进尺还在3米左右徘徊时,隧洞重机作业队凭借先进的机械化装备和创新的施工工艺,成功突破5米大关。在19号平洞施工现场,凿岩台车的轰鸣声中,先进的设备与精湛的技术完美结合,将绿色施工的答卷深深书写在千米岩层深处,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以精准化立标,攀登行业质量新高度

在隧道施工中,精度是衡量工程质量的关键指标。隧洞重机作业队在19号平洞掘进过程中,以追求极致的态度,凭借精细化作业,将施工误差降到最低。

为实现高精度施工,隧洞重机作业队将激光定位系统与BIM模型深度耦合。激光定位系统如同精确的“导航仪”,实时为凿岩台车指引方向,使造孔角度偏差能够精准控制在±0.5度以内。同时,团队自主研发的“三轴动态补偿”技术,针对隧道施工中因地质条件变化导致的设备振动和位移问题,进行实时监测和补偿,将超欠挖量严格锁定在150毫米区间。这份对毫米级精度的执着追求,让19号平洞的隧道轮廓线自然延伸。每一寸洞壁都平整光滑,为后续支护作业打造出近乎完美的作业面,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大大增强了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协同化创新,构建安全高效新模式

掌子面作业安全一直是隧道施工中的世界性难题。隧洞重机作业队迎难而上,开创了“四维协同”作业体系,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四维协同”作业体系,是智能凿岩台车、自动喷浆机械手、物料运输机器人与人工巡检的有机联动。智能凿岩台车凭借其先进的定位和钻进技术,高效完成钻孔作业;自动喷浆机械手则能精准地对隧道壁进行喷浆支护,确保支护质量;物料运输机器人在狭窄的隧道中穿梭自如,及时将施工所需的物料运送到作业面,而人工巡检人员则作为整个体系的“监督员”,对设备运行和施工环境进行实时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通过这一体系的实施,危险区域作业人数被压缩至4人以内,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同时,隧洞重机作业队运用“数字孪生+实时监测”技术,构建起覆盖全作业链的智能预警系统。该系统就像一双双无形的“眼睛”,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发出预警信号,为施工安全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凭借这一创新模式,隧洞重机作业队实现了安全工时突破百万小时的佳绩。当19号平洞提前15天贯通的捷报传来,大家深知:这既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以体系化传承,培育新时代工匠梯队

深知,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机械化施工的实践中,团队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育新时代工匠梯队。

隧洞重机作业队采用“师带徒+仿真训练”双轨培养机制,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与年轻队员结成对子,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操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同时,利用先进的仿真训练设备,为队员们提供高度仿真的施工场景,让他们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训练,既降低了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又提高了训练效果。通过这一机制,团队将操作经验转化为标准作业程序,确保了施工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依托“创新工作室+现场课堂”平台,隧洞重机作业队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良好环境。创新工作室汇聚了团队中的技术骨干,他们在这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现场课堂则邀请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进行现场授课,分享最新的技术和经验。在这样的环境下,团队培育出12名高级技师、30名复合型操作能手。这支平均年龄27岁的队伍,既有老师傅的匠心传承,又有年轻人的数字基因。在凿岩台车的操作室里,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正奏响动人的交响,为隧洞重机作业队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隧洞重机作业队将以“智慧建造”为方向,以“双碳目标”为引领,以“技能强国”为己任,在南水北调国家水网工程建设的征程中,他们将继续以匠心守护江河安澜,用创新绘制水网蓝图,为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贡献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