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暮春的广州,咸湿的季风卷着太平洋的水汽扑向珠江口,空气里能拧出三道水痕,而在白云机场南方安置区的工地上,混凝土泵车舒展长臂,机械轰鸣、焊花飞溅。在这片承载着大湾区腾飞梦想的热土上,一群来自白云机场项目部的劳动者正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匠心浇筑时代。他们中有穿梭于热带雨林的“开路先锋”,有跨越国界化解财务风险的“财智先锋”,还有从测量尖兵转型的“协调大师”……这些平凡的岗位背后,是不平凡的坚守与担当。 “蓝图守夜人”杨东启:在毫米刻度上雕刻安居 深夜十一点,白云机场安置区项目部技术部的灯还亮着。杨东启的眼镜片上叠着三张图纸——排水渠防渗结构图、安置房桩基配筋图、内河涌剖面透视示意图。这位被称作“蓝图守夜人”的副总工,用行动诠释着技术工作不仅是“纸上谈兵”,更要实打实地为项目进度精准护航。 项目部的人总说,“东哥”的鞋底沾着跨山越海的泥土。从四川锦屏水电站的悬崖峭壁,到厄瓜多尔热带雨林的无人之境,再到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 在厄瓜多尔辛克雷水电站的密林里,为了抢在雨季前完成测绘,当地工人挥刀劈开藤蔓,东哥和团队扛着全站仪紧随其后。“藤条划得手臂渗血,但仪器必须端稳。”他回忆道。如今,这份在极端环境中淬炼的精度,也延续到了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 广州的烈日,就是工程人最好的“磨刀石”。在挡墙、护坡等技术复核时,东哥带着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在蒸腾的热浪中一站就是半天,衣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土石方施工遇上暴雨,他踩着泥泞反复校核数据,只为确保土石方回填施工质量;地基处理技术复核更是“细节战”,碾压遍数、碾压速度、压实度都关乎未来排渠的质量。 “技术人的战场不在办公室,而在图纸与现实碰撞的裂缝里。”东哥指着他在厄瓜多尔雨林的工作照说。照片里开路的砍刀,此刻化作他手中那支勾画蓝图的红笔——十四年间,这把“刀”在五大洲劈出过测量通道,如今在广州的夏夜里,正为万家灯火雕琢毫米级的安宁。 “财智先锋”姜相林:在账本云端守护万家灯火 在满目钢筋混凝土的工地上,“老姜”的故事显得尤为特殊。这位“90后”的年轻大哥,不仅在疫情封锁中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跨国税务博弈,还在刚毕业一年不到时,为了守护万家灯火,在老挝的原始丛林里连夜奋战,保障了民工工资。 2019年,8·19老挝重大交通事故发生时,听闻中国同胞遇险,老姜主动请缨赶往现场,协同队员为营救中国公民争取了宝贵时间。“看到受伤的同胞,抬担架的手都在发抖,旱蚂蟥在腿上咬出十多个血洞也来不及止血了,那两天在丛林与救护点间往返不知道多少趟,只希望能多争取点时间给伤员……”他轻描淡写地带过这段获颁“见义勇为奖”的经历,更愿意讲述如何用一张工资卡改变上千名民工的生活:“以前他们揣着现金回国,过边检都提心吊胆。现在工资直达账户,民工安心,家人放心。” 2023年,智慧共享平台上线进入攻坚期,他带领团队逐步实现了业务、财务、资金、税收一体化,并组织修订财务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区域项目内部控制。面对广州市审计局三次突击审计,他挂出“环保税作战图”:4轮研讨会打磨的废水排放算法,6次税局检查优化的扬尘监测模型,最终有效地减轻了安置区的环保税负。当业主惊叹“你们比专业机构还懂V-Tax平台”时,他笑着说:“为攻克新上线的税务平台,我们团队已经在办税大厅打了一个月‘游击战’。我们发现系统卡顿多发生在上午十点社保申报高峰,便自制‘数字哨兵’程序错峰攻垒,成功解决了线下约号难、办理时间长、补充资料多的问题。” 财务工作如同一条漫长的道路,充满了荆棘,需要一路成长。老姜常和部门的人员说:“财务数据就像跳动的音符,要静下心、沉住气,才能谱写出华丽的乐章。”在多个项目里成长出来的他所撰写学习笔记成了财务部的“九阴真经”:国际会计准则旁批注着国内外税法的变动,财务会计等式间隙记着安置区钢筋水泥的物价波动。凭证的一针一线,资金的一进一出,流程的一评一审,都有着他勤勤恳恳的身影,他的“正步”人生,从未“稍息”,他用实际行动打好了“铁算盘”,管好了“账本子”,为公司降本增效保驾护航。 “转型大师”柴成有:从测量尖兵到协调中枢 在安置区项目部的公示栏前,柴成有的手机总开着重播功能——这位综合协调部的主任每天要接到几十个咨询电话,嗓子常年带着沙哑。柴哥在项目部被称作“转型大师”,他曾在乌东德水电站的导流洞里连续36小时校准爆破参数,也曾在新疆木扎提河零下20℃的冰面上架设全站仪。 “协调的核心是真正的换位思考,解其所求,如己所愿。”这是柴哥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白云机场外排渠再到如今的南方安置区、内河涌项目,每个项目都具有涉及专业多、对接单位广、时间节点紧等特点。“马不停蹄、忙得不可开交”是他开展对外协调工作的常态,“心思缜密、严肃认真”是他对内编制资料文件的状态。作为前期项目部外部协调负责人,完成了全线绿化迁移、占道挖掘许可证的办理,为项目群多个明挖、暗挖工点创造了有利施工条件。“虽然不在工地一线,但外部协调每一项工作都是为现场施工提供最优质的保障和服务,容不得一丝马虎与懈怠。”柴哥这样说道。 夜幕降临时,他总会绕到员工宿舍区转一圈。这个被戏称为“柴管家”的男人,能通过空调外机声响判断哪间房需要检修,能根据节令调整营地路灯亮起的时间。他严抓食堂管理,从食材采购到制作全程监督,每月通过在线问卷征集职工菜品需求,兼顾南北口味差异。夏日送清凉、生活用品,一碗绿豆汤和一块冰西瓜、一份配置齐全的生活用品礼包,成为大家口中的“暖心标配”。 在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工地的星空下,三个身影仍在忙碌:杨东启校准着排水渠智能监测系统,柴成有核对明日村民座谈会的材料,姜相林屏幕上的Excel表格反射着月光。他们身后,塔吊的轮廓正与星辰相接,仿佛在天地间写下注脚——有人用脚步丈量大地,有人用数据编织经纬,有人用真诚消弭隔阂。正是这些把青春写入大地的人,在阡陌纵横中守护万家灯火。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坐标点,编织成一曲劳动节的悦耳赞歌。 杨东启(中)实地查看现场 姜相林(右一)获得”优秀党员示范岗“称号 柴成有(右一)为项目员工送生活用品礼包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