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黄金三角”——记玉林抽蓄项目青年工程师的奋斗故事

发布日期:2025-04-03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公司 作者:夜宗欣 字号:[ ]

凿山为砚汲沧浪,敢向云崖筑玉章。

                                    ——题记

广西六万大山的岩嶂间,晨间的雾霭还未消散,在玉林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工程管理部的三位技术骨干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这座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超级充电宝正进入施工关键期。建设者们用专业与坚守,在岭南的群峰之间,谱写着新时代能源基建的壮美篇章。

温柔地坚持,坚定地体谅

作为工程管理部主任,谭伟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三样东西:泛黄褶皱的地籍图、标满红圈的征拆进度表以及一罐快见底的润喉糖。

征地拆迁就是工程的咽喉要道,也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容不得丝毫马虎。这位有着10年项目管理经验的工程师如是说。

在征拆过程中,面对十余户村民的养鸡场搬迁难题,谭伟带领团队逐户走访,不仅细致统计每户存栏量,更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协调临时养殖场地确保生产不间断,主动对接食品企业保障成鸡销路。村民老陈攥着新签的合同感叹:“多亏谭主任啊,咱们的鸡棚换了新家,销路也多了!”。为了化解困扰当地十余年的六万林场权属纠纷,谭伟与村委会资料员一起埋头档案室,反复翻阅历史伐木批文和勘界记录,通过新老地图叠加对比的方式,最终还原争议地块变迁轨迹,解决了历史纠纷。针对处于远期施工红线内因自然灾害受损的鱼塘,他创新性地提出“提前征收+生态补偿”方案,将鱼塘纳入正式征拆范围,不仅为后续主体工程奠定基础,又让农户提前获得了补偿款。

“谭工眼里容不得沙子!”施工队这样评价他。

通风洞与进厂交通洞如同山体中的两条“血管”,需在高强度爆破和复杂地质条件下并行掘进。为协调交叉作业,谭伟每天要在相距一公里的两洞间往返十余趟。爆破作业时,他要紧盯通风洞排险;混凝土浇筑时,要驻守交通洞验筋,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

在进厂交通洞的一次超前地质预报中,他凭借经验判断出潜在破碎带,提前协同技术部调整开挖方案,避免了可能的大面积塌方。“工程管理不是坐着等消息,得把问题‘挖’在发生前。”谭伟说。

他房间的角落,贴着他手绘的“两洞进度笑脸图”。每完成一个节点就画个笑脸,如今已密密麻麻。等电站发电那天,这些笑容或许就是最好的军功章。

精准到毫厘,坚守至始终

测量是施工的“眼睛”,数据一旦出错,之后所有工序都会偏离设计。作为项目部唯一的测量员,刘震权独自承担着通风洞、进厂交通洞及周边地形的精密测量任务。

每天凌晨六点,当大多数工人还未到岗时,刘震权已背着全站仪、棱镜杆和测量笔记本进入施工现场。他的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洞外地形测绘与高精度控制网布设,以及洞内导线测量和断面放样。

在杂草丛生、林木交错的深山中,他带着放线工,踏着盘错的树根,在无路可循的密林间开辟出一条测量通道。洞内工作时,空气湿度让全站仪镜头频繁起雾,往往一组数据要反复测量三四次才能确保精度。他说“最难受的就是夏天,洞里闷热得像蒸笼,衣服就没干过”。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每天第一个进洞,最后一个离开,用专业和坚守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今年三月中旬,广西玉林遭遇持续强降雨,导致通风洞局部出现渗水、积水深度达二十厘米。当时正值施工关键期,若测量工作延误,将直接影响后续支护施工。面对这种情况,刘震权二话不说穿着雨靴,在浑浊的积水和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中,硬是完成了导线复测工作。“他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活。”现场测量技术员由衷赞叹。截至目前,刘震权已累计完成洞内外测井数据采集3000余组,全部满足规范要求,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尽管施工环境艰苦,刘震权始终保持着技术创新的热情。在完成日常测量工作之余,他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并尝试将BIM模型与现场测量数据结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脊梁虽年轻,山海亦能抗

莫道书生无胆色,夯土扬尘砺剑新,用这句话来形容去年新分来的大学生田彦军合适不过,他从象牙塔直接挺进钢筋林立的施工一线,让理论公式在桩基深处生根发芽。

初到项目部,他主动申请根植一线,到工程管理部去。白班时,他跟进通风洞开挖支护,夜班值守交通洞爆破作业,仅用28天就完成施工全流程跟岗。他的师傅谭伟评价道:“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坚守在现场,他的耐力和定力非常人所及。”

他随身携带的施工日志,详细记录了每个作业循环岩层裂隙发育、渗水点和支护参数,三个月就摸透了两个洞室开挖的要点。

上月初,通风洞开挖至T0+234.67后,出现地质断层带,顶拱持续掉块。项目部迅速协调四方联合勘察,制定了详细的支护方案。由于要回填洞渣,打入超前导管喷混加固,再进行管棚施工,安装钢拱架后采用Ⅴ级围岩措施进行开挖支护,这一套流程必须在48小时内完成。田彦军主动请缨,紧跟施工进度,不停地在洞内外来回往返,实时掌控锚杆力度和喷混凝土厚度。在当道工序完成前,便提前通知作业人员准备下一个工序衔接。“小田工嗓子都喊哑了,昨天刚换的劳保鞋看样子也磨坏了。”施工队的老张说。

在日均步行三万步的施工现场,田彦军晒黑的皮肤和迅速生长的胡渣见证了他的成长轨迹。从“00后”到“攻坚手”,这名年轻人用钢铁意志在岩层间写下注脚:当代青年从不是温室的花朵,祖国需要时,肩膀能抗万里山河。

当凿岩的轰鸣渐次沉淀为山体的脉动,当测绘的坐标悄然编织成电网的经纬,这群与岩石对话的建设者们,正以山河为谱,以钢钎为笔,在六万大山的褶皱里写下最炽热的抽蓄诗篇。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