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渠脉晨光里,清波润公安。清晨,宁博锋已迎着晨露开始日常巡查,逐项检查起田间渠道的施工细节。到了夜幕低垂,大家仍能看到他在施工现场排查安全隐患的身影。 作为公安县2023年增发国债水利项目灌区改造工程项目部安全部主任,宁博锋专注而极致地守护着这条滋养百万亩良田的“生命线”,他以匠心织就安全网,让清水流淌的地方,永远镌刻着对生命的敬畏。 灌渠上的安全“架构师” 宁博锋初到公安灌区时,这里许多灌渠都已荒废,农田灌溉水源短缺,机耕路狭窄,呈现出一派亟待补修的景象。那一刻,宁博锋想:“一定要把灌区建设好,让农田都活起来。”在他看来,公安灌区改造工程不仅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更是公安县14个乡镇、35万农业人口翘首以盼的生命线工程。它的落成,将会给这164.3万亩耕地带来历史性的蜕变——全县78%基本农田都将得到充足、有条理的灌溉。 宁博锋认为,工程安全管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安全是最大的担当。”他坦言,只有守住工程安全,才能保证项目的落成。因此,在安全制度体系建设上,宁博锋展现出极致的严谨。为保证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宁博锋起早贪黑,从施工人员如何进场到设备如何在狭窄的渠道边施工,结合公安灌区的特性,量身定制了45项安全管理制度、13项职业健康制度、67项安全操作规程、24项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我们为渡槽浇筑制定了车辆限载规定”宁博锋说,“在机耕路混凝土强度未达90%的养护期内,任何超载车辆经过都可能引发结构性裂缝。但完全禁行又会影响施工进度,所以我们根据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条件,制定出分时段、分路段的动态限载方案。” 制度设定完成后,就要抓落实。当第一份盖着红章的制度文件下发时,宁博锋同步启动“制度落地攻坚行动”。公安灌区项目点多面广,涉及繁杂的专业,在制度落实上,宁博锋需要细致而全面的管理来破解跨领域协作难题。宁博锋和团队编制了“六项机制”实施方案,构建起“识别、评估、预警、处置、反馈”的全周期闭环管理体系。宁博锋针对一线施工、机电设备管理、工程外貌修复等不同工种特性,量身定制“安全操作手册+风险检测”,做到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相结合,让制度从纸面走进作业现场。在实践检验中,宁博锋和团队一起深入各个施工标段开展宣贯培训,确保每名职工都能将风险分级管控理念内化于心;他们像地质勘探般细致摸排,不断识别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累计识别出低风险危险源201个、一般风险121个、较大风险20个、重大风险10个,为精准防控织就“天罗地网”。 在宁博锋的打造下,严密的制度、精细的落实双管齐下,构成了一套几乎完美的安全生产体系,筑成公安灌区标准夯实的“防护堤”。 应急战队的“指挥官” 2024年7月19日,三峡水库泄洪导致公安县松东河超警戒水位,宁博锋带领应急团队火速驰援狮子口镇。他们不仅捐赠抗洪物资,更将工程设备转化为救灾利器:调集挖机清淤筑堤,利用现有技术筑防堤坝。10月1日,荆江灌区工区附近工厂突发大火时,团队成员组成应急分队,极短时间内完成群众疏散、火源定位、通道开辟等关键动作,与消防部门联手扑灭复燃火点,挽救财产。 这些救援捷报,都是宁博锋团队“把演练当实战”磨炼而成的必然结果。 宁博锋深知,未雨绸缪是安全的基石,防患于未然才能筑牢生命的防线。再严谨的制度、再精细的风险分级,都需要与“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和能力相结合。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宁博锋打造了一套“三位一体”式应急管理体系:战略层是统筹全局的总体应急预案;战术层聚焦防汛抢险、消防救援、地质灾害等16大高发风险领域,量身定制专项预案;执行层是针对高风险作业的17个现场处置方案和15个应急处置卡。“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宁博锋在施工现场设立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并实行严格管理,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唯有将“演习场”当作“战场”,才能让团队突破惯性思维的桎梏,这是宁博锋持之以恒的安全理念。为检验这套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战效能,他策划组织多场“沉浸式演练”——在4月10日孟溪大垸灌区防洪度汛演练中,宁博锋和团队以孟溪一级泵站区域连日降雨,河道水位不断上涨为背景,倒逼抢险救援组、技术保障组等6支队伍在无脚本状态下完成设备检查、人员疏散、警戒设置等全流程操作,同时兼顾短时强降雨、暴雨信息的及时收集。“宁工的演练专业度都快赶上消防员团队了。”同事们常常赞叹。演练时,宁博锋戴着安全帽跟随各个小分队跑,鹰一样的眼睛盯紧秒表跳动的时间和职工操作的细节。“保持好秩序,注意脚下!”“警戒带间距超过1.5米,重拉!”宁博锋的提醒一刻不停,整场演练下来,他的运动轨迹在GPS定位仪上画出密密麻麻的蛛网,足迹覆盖了整个施工区域。这样高强度、高压力、高真实性的演练,宁博锋团队一年就要举办20多次。只有他知道,这些用脚步丈量出的数据,正在将应急响应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进“秒表级”,让每个职工形成肌肉记忆。 “应急能力不是冰冷的秒表时间,是刻进骨子里的条件反射。”这些惊心动魄的时刻,见证着宁博锋打造的应急战队从“纸上谈兵”到“决胜千里”的蜕变。在无数次训练后,宁博锋和团队打造的这支应急战队,已从工地走向百姓,将社会责任融入每个细胞。在宁博锋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演练不仅成为工程安全的坚实保障,更锻造了扛起社会责任、守护群众安全的能力,让宁博锋团队真正成为一支“有担当、有责任”的战队。 安全施工的“铁面卫士” 在公安灌区的施工现场,宁博锋是安全领域的“铁面判官”。面对违章作业与违章指挥,他始终“零容忍”。2024年,他签发的32份违约扣款通知单化作32记警钟,从未戴安全帽的细节疏漏,到设备使用流程违规,一份份单据背后都是他与侥幸心理的正面交锋。 “一定要保证工程全过程安全。”宁博锋心里始终想着这句话。为了落实落地,他和团队不断强调交底的重要性,每项危大工程开工前,必经技术负责人对管理团队的精确交底、施工员对作业层的反复宣贯,确保危险源辨识率达100%。班组每日“班前1分钟”雷打不动,作业人员需复述当日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班中安全员巡查如影随形;班后总结会则化身“问题曝光台”,记录本上的每笔红字都是次日整改的军令状。这样层层交底、日日记录,才能真正保障施工安全。 自2014年踏上工程之路以来,弹指之间,宁博锋已坚守了十余年。南龙铁路、深圳市王母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湖北罗田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过去十年的经历不断锤炼着宁博锋,使他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安全部主任,获得了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的荣誉。 “我一直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我一直在努力。”这句质朴得能碾出泥土香的话,道尽了工程人最朴素的匠心。如今,灌区主体工程已进入冲刺阶段。宁博锋的巡查路线却愈发严苛。“我只是坚守自己的岗位。”他深知,真正的工匠精神不在奖杯陈列室,而在渠道六方块铺设的精准对齐里,在每道伸缩缝3毫米容差的毫厘必争中,在公安灌区每一日的守望里,在全过程安全的坚守中。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