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劳动光荣】让青春沾满泥土香:记罗平分公司青年技术员周德才的成长之路

发布日期:2025-04-25 信息来源:市政工程公司 作者:李晓华 字号:[ ]

除夕前夜,当阿岗镇的夜空被烟花点亮时,罗平现代物流园建设项目工地上依然轰鸣着混凝土泵车的作业声。安全帽下,23岁的技术员周德才手持电筒,在钢筋网架间来回穿梭,带领工人们忙着浇筑混凝土。——这个普通的施工打卡视频,后来成为周德才2023年春节最动人的“年味”记忆。

2022年8月,刚走出校园的周德才戴着圆框眼镜,穿着清爽的T恤来到罗平分公司报到。这个白净腼腆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会想到,两年后自己会成为同事们交口称赞的“全能小周”,更不会想到参与建设的物流园会成为当地烟农们的“金色港湾”。

暴雨中的三个月工龄

2022年10月,阴雨连绵。阿岗物流园项目正处于基坑开挖阶段。突然轰隆一声闷响——基坑侧壁土层受连续降雨影响,发生了局部塌方。松散的土石混合物裹挟着泥浆沿坑壁倾泻而下,下方刚支设完成的承台基础木模板瞬间被冲得七扭八歪,现场一片狼藉。周德才正在午休,听到消息后,他一刻也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召集工人火速赶往现场。

“大家快去拿工具,我们要尽快清理完,否则会影响后期混凝土浇筑工作。”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混在嘈杂的雨声里。

这个二十出头的青年第一个跳进基坑,里面的泥浆瞬间淹没了他的雨鞋,如同陷入厚重的沼泽。他连忙抄起铁锹,弓着腰一铲一铲地往外铲泥浆,工人们见状,也纷纷行动起来。

雨水混着汗水,周德才眯着眼,手上动作却不敢停。两小时后,当最后一铲淤泥被清理出去,他才感觉双腿没有了力气,一屁股坐在地上,随手扯了个麻袋垫着,此时他的工装早已沾满泥浆,看不出原本的样子,但他却忍不住咧嘴笑了——这时大伙才想起来,这个带头的小伙子,上班才三个月。

雨夜中的最后一道检查

2023年雨季,项目主体结构施工进入冲刺阶段,暴雨预警突然来袭。正在看图纸的周德才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抓起一件雨衣往肩上一披就冲了出去。

“师傅,快,抓紧检查设备;李工,你带着老王、老陈几个盖住钢筋材料、加固临时用房,暴雨一旦来临,损失不可估量!”他扯着嗓子喊,一边忙着调度班组人员,一边急着组织工人转移低洼处的材料。

在他的指挥下,现场20余名工人搬的搬,扛的扛。当第一滴雨点砸落时,所有人已按要求做好了应对大雨到来的准备,并安全撤回到了项目部营地。

只有他,仍旧拖着笨重的雨鞋,在越来越大的雨幕中忙着最后的检查。雨水顺着雨衣缝隙渗进衣领,工装早已湿透,黏腻地贴在身上。直到确认万无一失,他才抹了把脸上的水,踉跄着走回营地。

这场暴雨持续了近一夜,但因为他和工人们的守护,工地未损一钉一铆,工期未误一分一秒。

“有难题找小周,准没错!小伙子踏实能干,总能带领我们解决问题!”工人们常这样说。

每天,他的身影穿梭在各个施工面,协调问题、解决难题。工人们信任他,不仅因为他能力出众,更因为他永远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

零事故的背后

“误差3厘米不是小事,必须整改!”钢筋绑扎验收现场,周德才蹲在潮湿的垫层上,用卷尺反复测量箍筋间距。

每当面对施工队“差不多就行”的劝说,他总会拿出图纸,指着数据,摆出图集规范严肃道:“误差会威胁施工安全,安全问题绝不能侥幸,立刻返工!”这样的“拉锯战”在工地早已司空见惯。

 每次面临这样的情况,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不是较真,是责任。”说着,便把自己总结的因微小误差引发的重大事故的照片翻给工人们看。

渐渐地,工人们明白,他的“固执”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这种较真的精神,也为后来阿岗项目验收一次性通过奠定了基础。

在安全管理上,周德才更是出了名的“黑脸包公”。一次,发现有的工人未戴安全帽便进入施工现场,他当即叫停施工,现场开具罚单。班组长求情:“周工,他们一时没注意,再说了作业面也没有什么安全风险,这次就提醒教育一下算了!”他沉下脸回绝道:“安全无小事,容不得任何疏忽。”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友安全意识,他还联合安全部给工人们制作并发放了安全插画卡、口袋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告诉大家如何保护自身安全,正确规避安全风险点。

“周工时刻把我们的安全放在心上,细心排查各种安全风险,我们一定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再作业。”工人们笑着说。

也正是他这份近乎执拗的坚持,为阿岗物流园项目实现零事故纪录作出了重要贡献。

钢筋水泥里的夜校生

初到距县城80公里的阿岗项目,周德才知道,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要想胜任工作,他还需要不断地“充电”。

那时,分公司开展了由总工组织的“罗平夜大”房建施工图集培训,这也成了他每天最期待的时光。每天收工后,总会看到他带着白天在现场晒红的脖颈,准时坐在电脑前认真听着前辈的细心讲解,手下的笔还不时地在本子上飞舞着。针对课堂上的问题,他总是能够对答如流。除了偶尔因为工作脱不开身外,基本每次培训他都能按时打卡。

也正是靠着不断拼搏奋进的这股劲儿,后来他又主动参加安全证书取证培训、二建考试网课、一建考试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专业能力。

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到独当一面的项目管理骨干,他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在偏远山区的工地上,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不知不觉,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在周德才的相册里,白净书生与黝黑“工地汉”的对比照,恰似一枚跨越两年的成长书签。

“青春不该只有一种颜色。”看着用青春汗水堆砌起的漂亮园区,他脸上充满了满足。在他身后,朝阳为钢筋混凝土镀上金边,仿佛在诉说:“那些沾满泥土的成长,终将浇筑成时代的脊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