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狂风裹挟着黄沙在天地间肆意奔涌,茫茫戈壁诉说着岁月的孤寂。在新疆戈壁工地上,S3-1竖井一头扎进地下687米,相当于把埃菲尔铁塔倒着插进土里;每小时40立方米的涌水量,能让标准泳池快速变满格;-37.5℃的极寒让钢材脆性增加,设备故障率飙升。就在这283公里长的KS隧洞里,一群年轻人正在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电建青春曲。 “工地先锋” 黄胜:用创新给硬骨头开刃 别的年轻人刷短视频解压,黄胜却泡在专利库里“取经”;别人聚餐唠家常,他在工位上画工法草图“上头”。碰上TBM穿越遭遇不良地质段卡机脱困这个“终极大BOSS”,他作为主要参与者与团队连夜组队研究,精准推出一套“连招”:提出“化灌隔离保护护盾”稳住阵脚,辅以“轻质混凝土分层回填塌腔体”填补空虚,再祭出“大管棚超前加固”保驾护航。这套组合拳硬生生在极端复杂工况下,打出了平均月进尺600米的“行业超高分”,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九年时间,黄胜带着团队解锁18项专利成就。其中“超深竖井混凝土垂直运输装置”堪称“基建神器”,让687米深的井筒运输稳稳当当,彻底告别“掉链子”风险。 “方案能手” 张燕杰:用智慧绘制高效蓝图 在283公里的隧洞“超长赛道”上,1998年出生的张燕杰堪称“技术领航员”。他的办公电脑像个“百宝箱”,存着上百套专项技术方案。“这些方案就是我们的通关攻略。”张燕杰打开电脑目录,从《TBM衬砌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到《自行式移动灌浆台车设计说明书》,每一份方案都写满“干货”。他新捣鼓的钢筋台车设计,直接让混凝土运输“抄近道”,实现了中小断面隧洞钢筋超前制安,解决了有限空间混凝土运输的难题,工友们直呼“真香”。 在KS段Ⅸ标底板混凝土工程“冲刺阶段”,张燕杰带着团队放大招,自创“六仓联动翻模作业法”。精准计算设备和人力“输出值”,让各道工序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最终拿下“72米/循环”的合理底板衬砌组合“新成就”,他还幽默比喻:这就像玩开心消消乐,必须提前预判才能完美消行。 “精度尖兵”罗旭:用激光锚定地下坐标 八月初的新疆戈壁,热风裹挟着沙砾,能把人的皮肤吹得生疼。当00后青年罗旭拖着行李出现在KS项目部门口时,晒得发红的脸颊还沾着旅途的尘埃,唯有那双眼睛亮得惊人,像刚在戈壁滩上架起的探照灯一样。 一年时光在全站仪的激光束里悄然溜走。如今的罗旭早已褪去初来时的青涩,“优秀师带徒”的证书熠熠生辉,他已然成了新员工眼里靠谱的“罗师傅”。在283公里的隧洞迷宫里,他练就了一身“岩层侦探”的绝技——调试全站仪时,屏幕上0.1毫米的误差值比蛛丝还细,却逃不过他的眼睛;测量隧洞轴线偏差时,哪怕是头发丝粗细的偏移,都要重新校准三遍。 当风沙掠过井口,罗旭正在笔记本上记录当天的测量数据。那些密密麻麻的坐标点和曲线图里,藏着一个00后对“精准”的倔强——在这片连飞鸟都嫌荒凉的戈壁上,他用毫厘不差的坚守,给深埋地下的隧洞装上了“精准导航”。 从687米深的竖井到283公里长的隧洞,从-37.5℃的极寒到40m³/h的涌水,水电十四局这群青年建设者,用实打实的创新成果,在荒漠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热血剧本”。在这片“只有风沙记得”的荒漠,青春与创新正在谱写新的故事。 查看钢模台车安装情况的黄胜 戈壁滩上的罗旭(右) 张燕杰正在进行技术交底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