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好最后一班岗——记高绍祥的四十载风雨水电情

发布日期:2025-09-28 信息来源:轨道工程公司 作者:王龙宇 字号:[ ]

“老高同志,我是罗铁项目部办公室从事新闻宣传的小王,冒昧打扰您,不知道今天您有没有时间,这个月将是您工作的最后一个月,我们想对您进行采访。”

电话那头顿了顿,娓娓道来:“小王同志,很感谢组织对我的关怀,我现在在现场,我今天早一点赶回来。”

深圳的天空总是阴晴不定,不一会天空已经黑压压一片,骤然下起雷电暴雨。

“小王同志,你看需要怎么配合你们。”一位的老头笔直站在门外,耳边的雨水顺着脖颈流到衣领,称得电建蓝的颜色更加鲜艳。

一旁的同事关心道:“老高同志,这都临近退休了,咋还去跑现场呀!”

“没几趟现场能跑了,跑跑现场是水电人刻进骨子里的习惯,也是戒不掉了。”高绍祥打趣地说道。

“老高同志,您在十四局辛勤耕耘了40余年,风风雨雨共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在你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能不能向我们这些年轻的水电人分享一下您的故事。”

“我的故事……”老人陷入沉思,似乎思绪拉得很远很远……

初心如磐,种下“水电情”

我从小生活在云南的一个小山村,家里条件清苦,母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是一名水电人,小时候的我并不明白什么是水电人,只知道父亲的工作被村里的人称为“铁饭碗”,村里其他人都对父亲的工作表示深深的羡慕,家里因为父亲的工作让五个孩子都能顺利上学,父亲在茅家村大坝工作,离家不远。我和母亲常常去工地探望他,中国水电这个标志在我的眼里是那么的耀眼,父亲在我的印象里总是在现场忙碌着,我和母亲被安排在单位休息处等着父亲,常常等到饭菜已经没有热气后,父亲才向我们走来,阳光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随着岁月流转,我年岁渐长,父亲总爱向我们几个孩子讲述他作为“水电人”的自豪。每次谈及他的双眸都闪烁着炽热的光芒,那是对这份工作深深地热爱。无论骄阳似火还是风雨交加,父亲总是雷厉风行地奔赴现场。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他牵挂不已,仿佛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他的心血与责任。那时的我,尚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执着,只看到他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与精力。当一个项目临近尾声,我都能从父亲复杂的神情中读出他的内心,他眼中是不舍,似乎对这片奋斗过的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眷恋,又洋溢着欣慰,那是看到心血结晶即将绽放光芒的满足。

我常关切地问:“爸,你累吗?”他总是坚定又自豪地回答:“水电人只有在现场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看着一个个水电站在大家的努力下拔地而起,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这是我这一生最幸福的选择。”回想起小时候,那盏舍不得熄灭的煤油灯,如今,父亲被晕黄的灯光勾勒出光辉,他用自己的坚守,让无数家庭灯火通明。父亲一生兢兢业业,从大字不识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测量专家队伍的领军人。他把毕生所学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到水电事业中,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的“水电人生”,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扎根山河,成为“水电人”

因父亲的影响,我荣幸地踏上了“水电人”的征程。1983年,我满怀热忱地开启了水电生涯,那时的水利电力部第十四工程局,在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我的首个项目是云南章巴水库,初入行前三年,我紧随师傅潜心学习电工技艺。从每日挖坑立杆、攀爬电杆,到高空安装横担瓷瓶、拉线制作,我在上上下下间忙碌穿梭。起初,恐惧如影随形,但凭借着坚定信念,我逐渐适应。当我登上高处,极目远眺,劲风拂面,那一刻,我深知,我离一位合格的“水电人”又近了一步。首月工资30元左右,我留足饭钱便悉数寄回,养活自己、分担家庭,这份自豪,是水电工作赋予我的最初荣耀。

1986年我正式成为一名水电工,我被分到了电工班,彼时,班里十几个青春洋溢的小伙子,在班组长的带领下,每日埋头于繁重的工作。工地生活,单调而乏味,可每当我爬上高处,那变幻无穷的云朵便仿佛触手可及,为这枯燥的日子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岁月如梭,我不断磨砺技艺,终能独当一面,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电工。从最初的单一工序,到如今全面掌握电线路的架设,无论是攀爬电线杆,还是安装导线、金具、绝缘子、变压器等电气设备,我皆游刃有余。面对线路故障,我更是能迅速判断断股、断裂、腐蚀、绝缘破损等问题,精准修复,确保电力畅通无阻。

1999年,我被分到了三峡地下船闸,因组织需要,我从熟悉领域毅然转型至混凝土施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角色转变,我内心满是忐忑,担忧自己能否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但我始终坚信,世上没有跨越不了的困难,只有被懒惰束缚的人。为了尽快掌握新技能,我投入比旁人多几倍的时间与精力,一头扎进工作里。那时,一个班组约30人,大家分散在不同工序,混凝土工要精准把控搅拌、运输、浇筑等每一环节;模板工得熟练完成安装、拆除等复杂操作;钢筋工更是要在加工、绑扎等工作中做到分毫不差。每一个工种于我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未曾退缩,边看边学,边学边积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对现场每个工序都了如指掌,一步步坚实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匠心永驻,传承“水电情”

时间,是世间最无形却又最具力量的浪潮,它以不可阻挡之势,推动着整个社会如巨轮般滚滚向前,跨越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阶段,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成为时代浪潮下最生动的注脚。

以前,没有先进的大型设备,我们凭借着血肉之躯与坚硬的岩石对抗,每一次爆破,都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飞扬的尘土遮天蔽日。爆破之后,我们再手持简陋的工具,一锹一镐地将碎石从隧洞中清理出来,吃力地拉着装满碎石的小车,一步一步地朝着洞口挪动。每一寸的推进,都凝聚着工人们无数的汗水和心血,每一米的延伸,都饱含着大家坚韧不拔的毅力。

如今,施工现场迎来了众多先进的大型设备,隧洞掘进依靠盾构机,这台庞然大物宛如一条钢铁巨龙,以势不可挡的气势钻入隧洞之中,它那锋利无比的刀盘飞速旋转,如同巨人的利齿,轻松地啃噬着坚硬的岩石,日进几米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盾构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隧洞掘进的格局,它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更保障了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过去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程量,如今在盾构机的助力下,仅需2至3个月便能圆满收官,这是科技赋能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华丽转身。

罗铁项目部是我工作的最后一站,回溯这四十载,如白驹过隙。我曾登上高耸的电杆,在凛冽的风中颤抖,恐惧如潮水般一次次将我淹没,但心中对工程的责任,让我一次次战胜了内心的怯懦;我曾在炎炎烈日下,与钢筋水泥为伴,皮肤被晒得黝黑脱皮,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手中的工作从未停歇;我也曾在寒冬腊月里,坚守在冰天雪地的岗位上,手脚被冻得麻木失去知觉,却依然精准地完成每一项操作,正是这些艰苦的磨砺,让我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身躯。

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四十年的砥砺前行,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新手,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如今,面对各种难题,我有了足够的信心和底气去应对,这份自信源于无数次实践的积累,源于对水电事业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每一次成功攻克技术难关,每一次看到工程顺利完工,心中涌起的自豪感,都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水电人”的价值与荣耀。

四十载的奋斗,即将在此落幕,但我的初心从未改变。“水电人”的精神,是吃苦耐劳、勇于担当,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是我们水电事业的灵魂,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我希望它能像火炬一样,在一代又一代“水电人”手中传递,永不熄灭。

就像我们伟大的国家正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一路向前,永不停歇。

而我,也将在这最后一站,站好最后一班岗,为传承这份精神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高绍祥在指导徒弟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