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中国重庆·科学会堂”会展服务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融合大会暨“中国重庆·科学会堂”启用仪式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举行,标志着水电十四局参建的重庆科学会堂正式交付启用。 重庆科学会堂作为西部科学城重点项目,被列为重庆市高新区政府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是提升城市形象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水电十四局在项目建设中承担了会议会展南区的施工任务,包括4.7万平方米的劲性混凝土结构主体、四层大跨空间体系钢结构主体(最大跨度63米、悬挑27米)、两间千人高端会议室精装修工程以及10万平方米景观工程。 回首三年来的建设历程中,水电十四局的建设者们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奋进的乐章。昼夜不息的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与建设者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为山城夜幕下最动人的旋律。他们中有初入职场的青年,也有扎根工地多年的老将;有严谨精细的工程师,也有脚踏实地的工人师傅。无论晴雨酷暑,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精于工、创于新,匠于心、品于行,用匠人之心铸就这座未来之城。 全力以赴,稳步推进各项关键节点目标 接到中标通知书以后,水电十四局迅速抽调精兵强将,火速进场,组建项目部,在项目建设中强化战略管理,提升团队前瞻性和统筹力,科学谋划、精心组织,以优化方案、加大投入、加强施工管理为主要措施,确保施工各阶段紧密有序,仅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使项目步入正轨。 为确保项目施工进度,项目部加大施工资源投入,合理倒排工期,制定出科学详细的工程进度和组织计划,做好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人员、设备、机械等资源,克服了重庆夏季晴热高温、冬季雾雨连绵的不利天气,通过早班会、碰头会、生产周例会等,根据实际情况对工期计划适时动态调整,确保了工程进度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正如他们所说:“不在现场,就在会议室;不在会议室,就在项目部通往工地的路上”。 2022年,疫情的阴霾笼罩全球,项目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内外环境复杂严峻,但重庆科学会堂项目部全体员工毫不退缩,勇于担当、积极组织、加压奋进,在压力中破局而出。经过不懈努力,项目提前20天完成108万立方米土石方工作,45天完成桩基础工程施工。11月25日,首仓混凝土顺利开仓浇筑,标志着重庆科学会堂项目建设迈入快车道。 2023年,科学会堂项目迎来了关键之年,项目部瞄准目标,全力推进,确保攻坚战有序进行。3月31日,土建混凝土结构顺利封顶,为地上主体钢结构施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5月31日,会议会展地块基础验收顺利通过,标志着项目进入地上施工阶段。7月11日,首榀大跨度平面桁架顺利吊装,9月16日,项目会议会展地块拱廊区大跨桁架成功封顶。9月26日,最后一榀屋面钢桁架吊装完成,项目主体钢结构提前4天封顶,提前实现了关键节点目标。 2024年,科学会堂项目迎来了决胜之年,项目部锁定“工程主体完工”重大目标,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掀起大干快上的施工热潮。1月26日,会议会展南区主体二次结构顺利完成;5月22日,主体结构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顺利通过;9月30日,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完工,科学会堂进入试运营阶段。 集智聚力,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精品工程 据项目经理王建平回忆时说道:“在科学会堂的核心结构施工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完成跨度达60多米的钢结构桁架吊装。吊装那一天,我们集结了项目部最强的力量,动用了三台500吨级的履带吊进行联合作业。每一根钢梁的安装位置都必须精确到毫米,因为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体结构无法闭合。最紧张的时候,全场人员额头冒汗、屏住呼吸,直至对接成功的那一刻,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钢结构桁架吊装的顺利完成,也为项目顺利实现完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超大跨度结构施工、复杂节点优化、交叉作业协调等诸多挑战,项目团队用智慧与汗水攻克了一个个难关。特别是在主体钢结构施工中,团队运用了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网壳安装变形控制技术等创新工艺,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大幅缩短了工期。在设计与施工方案上,项目团队对设计图纸进行了深度优化,将主体钢结构的重量从原设计的6.5万吨降低至5.8万吨,优化率高达10.8%,有效控制了施工总预算。这一举措有效降低了成本,为项目的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在主体钢结构施工中,项目团队更是采用了连续大跨桁架施工技术、悬挑桁架安装姿态控制技术、双层桁架同步施工技术、网壳安装变形控制技术和开槽型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等先进技术,仅用6个月就完成了5.7万平方米主体钢结构的安装。同时,通过承插盘扣式脚手架的应用以及多工作面流水化施工的组织,项目团队比计划工期提前1个月完成了4.7万平方米地下室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项目部高度重视装饰工程施工设计以及细节把控。在泛光工程、幕墙工程和室内装修工程中,经过对材料和工艺的精心比选,不断优化调整设计方案,精心布局、细化装饰处理,从外部到内部全方位地展现出项目的卓越品质追求和独具匠心,为项目打造精品工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守正创新,科技赋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除了传统匠艺,科学会堂的建造也充分体现了科技的力量。为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工,项目部构建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整合了生产计划、技术管理、物料采购、库存管理、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的业务系统数据,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与实时共享。同时,项目团队还实施了严格的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根据项目参与者的角色与权限,合理分配数据访问级别,有效提升了项目信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深入推进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基坑开挖阶段,项目团队采用了BIM模拟技术,对每一块土方的挖填量都进行多次模拟计算,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力求误差达到可控范围。在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有效解决了消防排烟管、高压桥架、消防强电、动力桥架等10余种综合管线的交叉碰撞问题,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协同,通过BIM平台,实时监控施工进度、资源配置以及质量监控,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50%以上的返工率。项目团队还采用了智能化降尘技术及GRF绿色装配式边坡支护技术,有效控制了施工扬尘,保障了130万立方米土石方的顺利开挖。BIM技术与施工现场管理有效结合,让整个建筑更加绿色环保。因此,重庆科学会堂也获得了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成为重庆市内首屈一指的绿色科技地标建筑。 项目部始终以获评“鲁班奖”作为目标导向,以“工匠精神”为指引,成立以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为主的党员技术攻关小组,积极开展科研、工法、专利等相关创优工作,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聚焦复杂受力结构优化、施工工艺创新以及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等关键领域。团队在项目全周期内开展科研与工法总结,已成功获得国家专利9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篇,总结出先进工法24项,科研项目开展9项。这些成果为项目争创“鲁班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项目党支部深入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双引双建”和“七彩党建”品牌创建,通过创新思维和实效举措,打造具有特色的“五心”党建品牌,助推项目建设。项目部的党建品牌《打造“五心”党建品牌,助力项目高品质建设》入选2023年度电力建设行业党建创优典型案例,并被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推广学习。 党支部建成了“党员活动室”,建设了文化墙、荣誉墙、读书角、职工之家,设置了“劳动体验区-职工微菜园”,为党员开展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阵地。创建了党员示范岗,成立了党员先锋队,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置党员、团员安全生产监督岗,组织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充分发挥党员、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深入施工现场从各专业板块发力创造更大价值,确保项目重要节点目标的实现。 同业主签订廉洁风险防控联建共建协议,定期开展廉洁风险防控联建共建活动,查找梳理廉洁风险点,制定廉洁风险防控措施,共同打造廉洁工程。深化廉洁文化建设,建设廉洁文化宣传栏,拍摄廉洁文化短视频《送书》。认真开展“大监督”工作,紧盯重点领域、重点人员,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在项目部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定期组织青年员工召开座谈会,长效开展青年员工“讲成长·谈蜕变”分享会,关心关爱青年员工成长成才,增强青年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深入开展企地共建活动,积极参与党的二十大宣讲、对标交流、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等活动,彰显了央企责任与担当,收获多封业主表扬信、政府感谢信及锦旗,为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自开工至今,项目团队斩获地方政府、业主等十余项荣誉。先后荣获了重庆高新区“新临建示范工程”、品质提升示范项目、扬尘控制示范工地等荣誉称号,并获得重庆高新开发集团“优秀青年突击队”称号;项目履约表现也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荣获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安全生产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在“森林防火救援”行动中获得政府感谢信及锦旗。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精耕奋进三年,匠心独运千日,随着项目的正式启用,科学会堂已成为重庆高新区最具辨识度的地标建筑。这座凝聚无数建设者智慧与心血的建筑,不仅展现了水电十四局在大型公共建筑领域的卓越能力,也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贡献了水电十四局的力量。 |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