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曾听我师傅这样评价尹师:“在水工厂我是他师傅,但在钢岔管领域,他是我师傅。”彼时,尹师正出差在外,我一直无缘相见。直到他出差归来,偶然听到有人呼喊他,顺眼望去,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映入眼帘。 望着他那并不起眼的模样,我心中不禁泛起疑问:他真的是专家吗?能沾边吗? 尹亚安,大家习惯称呼他为老尹,他是地地道道的昆明人,骨子里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傲气。在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只要他认定自己的方法理念正确,便不会顾及任何人的面子,无论是谁,都会被他毫不留情地批评一番。他不仅要指出问题所在,还会想尽办法说服当事人,让对方心服口服。 老尹在钢岔管领域的专家地位,那是毋庸置疑的,说是“救世主”也不为过。参加工作以来,他凭借着卓越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解决了高强钢大厚板坡口开制难题、高强钢岔管立式组装尺寸控制难题、大型水电站高强钢岔管压制成型难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在承制滇中引水石鼓水源工程岔管时,厂里采用07MnMoVR高强钢制作大型卜型岔管。岔管板厚最厚部分达72毫米,最薄部分也有40毫米。在制作过程中,压制成型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老尹经过反复试验,结合自身的生产经验,最终决定采用薄铜片垫至钢板表面,以此减少钢板表面压痕,保证钢板成型质量。同时,他自主设计了便携式的油压机上下胎膜,确保了钢板成型后的椭圆度。 在立式组装钢岔管时,月牙肋与本体配割成为钢岔管制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环节需要操作者的手稳如泰山,稍有差池便会出现缝隙较大、焊接填充量过高、配割尺寸偏差等问题,导致不可逆的后果。此时,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在老尹身上,厂领导也明确指示,无论需要什么样的设备、工具,全力满足。最终老尹不负众望,成功将10个大型钢岔管的月牙肋与本体配割工作圆满完成,获得了业主的一致好评。 制造厂在生产过程中讲究效率与方式方法,既要干得快,又要干得好,同时还要保证质量和安全,于是对于钢板坡口开制这一难题,大部分水电站施工项目采用传统半自动切割机,在钢板坡口开制过程中,都需要翻一次身甚至两次才能将一块钢板坡口完全开完。这种开制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钢板翻身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此时老尹又站了出来,他经过不断摸索,决定在传统半自动切割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单枪变双枪,增加两把火焰切割枪。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坡口开制前的钢板预热,保证开制质量,还能有效解决钢板需要翻转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因此,我戏称他为“双枪尹亚安”。 老尹身上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我不管遇到任何钢岔管的技术难题,他都会耐心地手把手教我如何解决。他既是我的师兄,亦是人生导师,更是我的挚友。 还记得初入职场时,恰逢厂里承担国产1000兆帕级爆破试验这一艰巨任务。当时的我,完全没有实操经验,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是尹师,如一位耐心的引路人,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步步相随,悉心指导。 从最初的识图看图,到精准下料,再到精细组装,尹师事无巨细,倾囊相授。他会指着图纸上的关键部位,严肃认真地告诉我,这里的尺寸偏差哪怕只有毫厘,都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必须严格把控。在尺寸验收环节,他教我如何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做到分毫不差;钢板成型时,他亲自示范如何操作设备,才能使钢板达到理想的弧度;组装成型阶段,他更是时刻紧盯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细节。 老尹常说:“干工作,既要动手,更要动脑,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空谈,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在钢岔管以及压力钢管制作领域逐渐摸索到了方向。 尽管在压力钢管、岔管、蜗壳等领域拥有较高水准,但老尹依旧不骄不躁,在遇到施工难题时,依旧迎难而上,亲力亲为。他直面各种复杂问题,成为生产车间里最可靠的焊接专家。他的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不仅为钢岔管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年轻一辈点亮了技能之光。 | ||||
【打印】 【关闭】 |